Featured image of post 「SF周刊」2025年第25 26期(合刊)

「SF周刊」2025年第25 26期(合刊)

文章

山姆根本不适合大多数中国家庭

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备受欢迎,但其大包装策略对许多中国家庭来说可能并不实用。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即时零售的兴起,大包装食品容易造成浪费。山姆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城市中产阶级,他们追求品质和标准化,并通过会员制进行筛选。虽然山姆在社交媒体上营销成功,吸引了许多消费者,但其门店位置远、大包装以及高消费门槛,使得山姆更适合有车、家庭人口较多的顾客。
社会 文化

Whisky 保姆级教程:macOS 玩 Win 版 Steam 游戏

Whisky是一款让macOS用户更容易运行Windows版Steam游戏的工具,基于苹果的Game Porting Toolkit (GPTK)。用户只需下载并安装Whisky,创建容器,下载Win版Steam安装包,然后在Whisky中安装Steam即可。虽然操作简单,但并非所有Windows游戏都能在macOS上运行。 常见问题包括游戏崩溃(因AVX指令)和无法运行竞争性多人游戏的反作弊。 如果遇到问题,用户可以在其官方GitHub上提交问题。
游 文化

打造「个人数据中心」第一步:OMV 从上手到文件共享配置

本文介绍了在自组装NAS上安装和配置OpenMediaVault(OMV)的步骤。首先,下载OMV镜像并制作启动盘。安装过程中,选择中文语言,设置网络、主机名和root密码,然后选择安装磁盘,并配置软件源。安装完成后,通过浏览器访问OMV管理界面,设置固定IP地址,修改密码,创建用户,并挂载磁盘文件系统。最后,配置共享文件夹和SMB/CIFS协议,实现文件共享。文章还强调了权限设置和备份策略。
教程 家居

Obsidian新版本的Base和weread插件一起打造你的专属图书馆

这个插件是github上面的开源的插件,我们直接在这个obsidian里面的插件市场里面搜索并且进行下载即可。
教程 文化 读书

清华大学美院教授、诗人岛子因病去世,享年69岁

知名艺术评论家、艺术家、诗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岛子因病于2025年9月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69岁。岛子原名王敏,学术研究和创作方向包括艺术批评学、现代艺术历史与理论、诗歌创作、水墨艺术创作等。出版有《岛子实验诗选》等。他曾以“玄学派”诗歌风格著称,后转向艺术史研究,其诗歌与艺术理论具影响力。岛子对水墨艺术有深入研究。此前,社交媒体曾发布岛子因白血病病危、急需AB型血的紧急公开信。贾方舟等评论家对其逝世表示哀悼。
文化 社会

Reclaiming a Whitewashed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重塑被粉饰的“大萧条”历史

1937年,美国农业部成立了农场安全管理局(FSA),旨在帮助受大萧条影响的农村社区,并同时启动了一个摄影项目。然而,这些照片主要描绘了白人家庭,呈现了对美国农村的狭隘视角。曼哈顿的艺术与光之博物馆的新展览“营造避难所:大萧条时期南方黑人空间”展示了更全面的FSA影像,重点关注了沃克·埃文斯、多萝西娅·兰格等摄影师记录的南方黑人。展览旨在展现黑人在经济困难和种族暴力的背景下,如何投入他们的空间世界,以及对美的追求。通过对FSA照片的重新审视,展览希望让观众看到南方黑人如何通过广义的美学定义来创造个人和社区的避难所和休憩空间。
文化 社会

大埃及博物馆11月开幕,奥赛展出“都市华彩”

大埃及博物馆将于2025年11月开幕,将展出逾10万件古埃及文物,包括图坦卡蒙墓出土文物。哈佛大学古代近东博物馆将举办“埃及永恒”展览。巴黎奥赛博物馆展出“建筑及其装饰:都市华彩”主题展。卡塞尔文献展首次组建女性策展团队。国内,贵州举办“寻脉造山|首届东方当代国际艺术展”,南京城墙“最美1400米”修缮完成,国家一级文物《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会》实现回流。此外,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展出肖邦未面世手稿。
文化 社会 艺术

明年在纽约,一次看全拉斐尔的罕见机会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于2026年3月29日至6月28日举办“拉斐尔:至美诗篇”展览,汇集200余件拉斐尔的代表作,包括绘画、素描和挂毯。这次展览是美国首个全面展示拉斐尔艺术成就的大型展览,许多作品将首次同场展出,机会难得。展览将回顾拉斐尔的艺术生涯,从乌尔比诺到佛罗伦萨,再到罗马教廷,并以新的视角审视其艺术实践,包括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展览由卡门·C·班巴赫策划,她曾策划过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重要展览。展览将展出包括《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和《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奥内像》等杰作,展现拉斐尔在色彩、构图和人物塑造上的卓越才能。
文化 社会 艺术

大英博物馆举办华托素描专题展,展现雅宴画鼻祖的线条创意

大英博物馆正在展出华托的素描作品展,展现这位雅宴画鼻祖的创作。华托以其素描中黑红白三色粉笔的“三色粉笔”技法和对素描的痴迷而闻名,素描是他最初和最鲜活的创意迸发。展览涵盖了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华托素描真迹,呈现了华托素描与油画的紧密联系。素描在他的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电影般的瞬间感,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直接洞察。
文化 社会 艺术

Ilmin Museum of Art Presents Figuration Circuits: Dong-A Art Festival and Its Era. 一民美术馆呈现“具象的循环:东亚美术节及其时代”。

Ilmin美术馆将于2025年8月22日至10月26日举办“形构回路:东亚美术节及其时代”展览。展览回顾了1978年首次举办的东亚美术节,探讨了当时的审美追求与当代具象艺术复兴之间的联系。展览将展出17位艺术家的98件作品,包括来自Ilmin美术馆永久收藏的与美术节相关的作品。展览探讨了艺术如何对现实产生直接影响,强调了“形构冲动”。展览将追溯1970年代东亚美术节和“新具象”的兴起,以及这种探索如何演变成20世纪90年代的韩国后现代艺术。展览还探讨了当今具象艺术的复兴,通过一系列艺术家作品,展现了艺术实践在不同时空中的联系。
文化 社会 艺术

摘抄:Ilmin Museum of Art (Director: Kim Taeryeong) is pleased to announce its fall exhibition,(hereafter ), on view from August 22 to October 26, 2025. Revisiting the Dong-A Art Festival (first launched in 1978), which sparked the discourse of “figuration” in Korean art, the exhibition explores how the aesthetic pursuits of that moment resonate with the current resurgence of figurative art. The exhibition features 98 works by 17 artists, including selections from Ilmin’s permanent collection related to the festival.

Is Jenny Saville the UK’s Greatest Living Painter? 珍妮弗·萨维尔是英国最伟大的在世画家吗?

珍妮·萨维尔(Jenny Saville)被誉为英国在世最伟大的画家。文章探讨了她在国家肖像美术馆的展览“绘画的解剖”,强调了她出色的绘画技巧,对古典大师的吸收和理解,以及对女性裸体和面部的巨大描绘。展览中,萨维尔的作品以其巨大的规模、细致的笔触和对色彩的运用而引人注目,但也批评了展览缺乏对人物身份和画家与人物关系的深入探讨。文章还提到了萨维尔受到德·库宁等人的影响,以及近期作品中尝试抽象的尝试。文章最后质疑了展览的商业化运作,以及萨维尔与赞助方之间的关系。
文化 社会 艺术

Amy Sherald Speaks Out on Cancelling Her Smithsonian Show 艾米·舍拉德就取消史密森尼博物馆展览发声

艾米·谢拉尔德,以描绘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肖像而闻名的画家,在最近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详细阐述了她因对史密森尼博物馆审查制度的担忧而撤回其在史密森尼国家肖像馆(NPG)展览的决定。谢拉尔德谴责了特朗普政府正在进行的重塑史密森尼学会的努力,并警告这可能会“改写”历史。她取消了NPG原计划的巡回展览“艾米·谢拉尔德:美国崇高”,原因是她得知该机构正在考虑移除她的画作“Trans Forming Liberty”(2024年)。 这幅画描绘了自由女神像,由变装表演者和音乐家Arewà Basit为原型。谢拉尔德表示,她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该机构试图审查她的画作。 她还援引了史密森尼历史上的其他政治干预事件,并引用了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菲利普·德·蒙特贝罗的话:“博物馆是人类的记忆。” 她认为,操纵博物馆就是操纵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控制记忆就能控制未来。
文化 社会 艺术

人工智能应用在文博领域有哪些可能?

上海举办了文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对接交流会,探讨人工智能在文物保护、展览、导览等方面的应用。人形机器人演示了在博物馆的讲解功能,展示了AI技术在文博领域的潜力。上海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文博领域的应用,打造智能化场景,如数字孪生博物馆、红色文化人工智能赋能等。会议上发布了多项合作项目,涵盖数字孪生、红色文创、文物语料库建设等。上海交通大学启动建设“上海文物建筑与人工智能协同研究中心”,推动文物建筑保护智慧化升级。多家科技企业展示了AI在文博领域的研发成果。上海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文化旅游的融合,构建数字时代文旅新生态,打造“AI+文旅”标杆案例。
文化 社会 艺术

从“柯勒律治之花”看起,南艺学者型艺术家联展上海

“柯勒律治之花”与“原初洞见:李安源的绘画行动”双人联展在上海举行,展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刘伟冬和李安源的艺术创作。刘伟冬的作品以瓶中花卉和南京颐和路街景油画为主,展现对消逝之美的纪念,其作品融合了欧洲现代主义传统和中国画的神韵。展览灵感源于柯勒律治的诗歌,探索记忆和主观重塑。李安源的作品展现了不落俗套的“狂飙突进”风格,绘画来源于知识和精神,强调直观涂绘的主体性。其作品与费希特的哲学思想有共鸣,体现内在觉醒和浪漫主义。两位学者型艺术家的创作展现了双重身份的独特魅力。
文化 社会 艺术

张艺曦谈明代中后期小读书人的焦虑与彷徨

张艺曦的《歧路彷徨》聚焦明代中后期江西及周边的小读书人,探讨他们在晚明各思潮间的困境与抉择。小读书人虽未能主导学术,却深刻影响了晚明文化格局。文章探讨了小读书人的定义、阳明学运动的兴衰、制艺风潮的兴起,以及对未来、科举的焦虑。张艺曦认为,小读书人的影响力需要时间积累,而他们常常成为变革的牺牲品。
文化 社会 艺术

摘抄: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张艺曦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思想史、地方史与家族史,在最近出版的《歧路彷徨:明代小读书人的选择与困境》一书中,他将眼光专注于明中晚期的江西及周边地区的小读书人,展现这些小读书人在晚明各风潮间的徘徊与彷徨,甚至陷入抉择的困境。这些小读书人虽然未能成为主流学术的代表,但他们的活动和选择却深刻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的文化与思想格局。在接受《上海书评》的专访时,张艺曦表示:“小读书人的影响力和声音必须逐渐累积起来,而走在最前面的那批人却成了被牺牲的一代,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地方。”

观察|热闹过后,美院毕业展的作品何去何从?

毕业展作品面临存储空间不足、学术价值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困境。解决之道包括:机构收藏、商业推广、赛事赋能、衍生品开发及数字化转型。例如,央美、川美尝试收藏优秀作品,重庆推行小幅作品收藏计划,赛事为作品商业化提供机会,数字藏品降低收藏门槛。文章呼吁建立青年艺术“可持续生态”,重视创作前置规划,推动作品融入生活,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匹配。
文化 社会 艺术

西安这家博物馆太会了!让唐代仕女俑“寻找李善德”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举办“俑见大唐——长安荔枝路中的盛世风华”特展,通过彩绘侍女俑的视角,展现唐代“荔枝进贡”的盛况,重现“大唐特快专线”——荔枝运输路。展览分为三部分:宫廷生活、驿传系统与民生负担、长安百态。展品包括彩绘侍女俑、内侍俑、三彩马等,呈现唐代女性时尚、驿传系统的高效、社会多元与包容。展览还展示了唐代驿道、民生负担,以及长安城的市井生活。超过80%的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并设有唐三彩制作体验环节。
文化 社会 艺术

拒报清北冷门专业:三个高分生的选择

7月5日,江西瑞昌一中班主任漆老师在微信群中对三名高分学生未报考清华北大的行为表示失望和不满。这三名学生分别是年级理科前三名,包括县理科状元。他们拒绝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建议,选择了其他学校的热门专业。漆老师认为这是教育的失败,并将解散群聊。其中一位学生因对医学不感兴趣而放弃北大医学部,另一位学生因色弱无法报考北大医学部,且拒绝了清华定向招生专业。
文化 社会

摘抄:漆老师发文写道,班级里三位同学包揽年级理科前三名,「本以为可以完美收官」,但他们「倔强」,没有报考清北,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学校、老师、家长的劝告」,报考了其他学校热门专业。漆老师称这样的结果令「家长无奈、老师无语,将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归化为零,我表示(是)班主任教育的失职、职业教育的失败」。在消息的末尾,漆老师说他第二天上午将解散群聊,并声称自己「来生不记」这三位同学。
这个群叫「清北团队合作群」,里面一共有 22 人。被老师点到的三个学生都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下文简称「瑞昌一中」)就读,有一位还是今年瑞昌的理科状元,他们是学校最好的班级志远班的学生。群中的学生王梓辰回忆,进入高三后,学校收集班里学生报考大学的意向,班上有七位同学想去清北,老师建了微信群,一起进群的还有校领导和家长。一直以来,群里交流不多,高考后才开始陆续讨论填志愿、参加清北「强基计划」笔试和面试相关的事。
漆老师的发言,让几位学生觉得委屈。7 月 5 日这天,「强基计划」的录取结果公布,报考的学生都落选了,包括县理科状元。「强基计划」是教育部自 2020 年起实施的聚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招生改革试点,由 39 所「双一流」高校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基础学科及国家战略领域专业招生,旨在选拔创新人才。该计划在高考前报名,高考分数过线的学生可以去高校参加笔试和面试,最后结合高考成绩提前录取。一位县理科状元的同学告诉本刊,该状元的分数本可以报北大医学部,但他对学医不感兴趣。「强基计划」的落选,意味着他与清北彻底无缘。
郭晓琦是被老师点名的另外一名学生。他的朋友冯林告诉本刊,郭晓琦因为色弱,没法报考北大医学部。漆老师把他和家长叫到学校,劝说他报考清华的核工程专业,这是「定向」招生专业,毕业后要服从安排去指定单位工作。郭晓琦不喜欢这个专业,也觉得未来工作地会比较偏远,婉拒了老师的建议。

摘抄:一名「清北团队合作群」里的学生告诉本刊,高考过后,他们过得并不轻松。6 月 14 日那周,高考成绩还没下来,学校已经送他们去上清北「强基计划」的突击培训班。培训班在南昌,为期一周,学生们住在培训班附近的酒店标间。2022 年从瑞昌一中的志远班毕业的何梦也参加过强基培训,她说江西各市县的学生一起坐在阶梯教室里学习。学费 4000 元,学校给出一半,食宿费由学生家庭承担。

摘抄:瑞昌一中位于瑞昌市的市郊,是家长眼中瑞昌市最好的高中,也是省重点中学。学校周围有点荒,马路上车流很少,就校门口一片热闹点,开着奶茶店、文具店、早餐铺和书店。一进校门是一条笔直的主干道,三栋教学楼分布在主干道两旁,再往里走是宿舍、陪读楼和广场。教学楼大厅里的宣传墙上贴着历年清北生的照片和简介。一名学生告诉本刊,一个年级有 2000 多名学生,文理科共有四个尖子班,被称为「志远班」。

摘抄:「格外看重清北」,这是漆老师的特点。学生黄泽予记得漆老师在班上说过,今年学校给了他带出四个清北生的目标,他说很有信心完成。黄泽予说,漆老师曾在班里劝说学生优先选名校,因为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以后没法从事对口专业。学生说,漆老师的儿子在几年前也上了北大医学部。
在群聊的大段发言里,漆老师讲述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学校以 100 万(元)的付出、老师倾情陪伴、一中人满怀的期待,从初升高成绩出来,我们一路相伴,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白了头烙(落)下病,我们从未停止追求清北的脚步……」关于漆老师提到的「100 万」,王梓辰说这指的是学校对整个班的投入,比如打印各种资料、组织班级团建的费用。黄泽予记得有老师在班上说,学校在寒暑假给尖子生请的外校补课老师一天的费用就要将近 1 万块,不过他不知道这是不是老师夸张的表达。

摘抄:一进入高中,宋迪文就能感受到瑞昌一中对考清北的迫切和重视。宋迪文是今年毕业的理科普通班级的学生,她注意到学校给志远班额外配备了两台电脑,还有专门的打印机。志远班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有的参与过高考阅卷,有的有带出清北学生的经验,他们对考试命题的趋势都很清楚。周末志远班的尖子生要去电脑机房上学校买来的名师网课。2023 年毕业的一个学生记得,他们那届文科成绩最好的三四个同学,在晚自习还会配一到两个老师帮忙查漏补缺。何梦告诉本刊,瑞昌一中会给中考排名前十的学生奖金和校园里免费的陪读房⸺为了把他们留在县城。
这种重视并不是从高三才开始的,而是更早。何梦说,学校高一开学三个月后就分文理科,她的成绩很好,对注重理性和逻辑的理科更感兴趣,但当时家长和老师都劝她学文科。父母觉得学文科利于未来考公,老师则说文科竞争会小一些。分班前夕,老师几次找她谈话,问她「想不想上清北,想不想上 985」,她最后被打动了。她记得当时有一批成绩好的女生都被劝去了文科。

摘抄:瑞昌市是位于江西九江市西部的县级市,截至 2024 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只有 38.59 万。生活在瑞昌市,王梓辰注意到整个县城对「清北生」都很关注:清北考生在县城的大饭店办升学宴不用花钱,县里也有企业给清北生发奖金。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青年学者郑雅君在进行县中研究,她关注到近些年县域社会存在一些对清北非理性的追逐,有县中校长跟她说,「每个家长都相信自己的小孩能上清北」,「清北率」是社会公众容易解读的一个指标,也成了大众评判、选择县中的标准。
另一方面,县中需要凭「清北生」的业绩在政府面前争取到更多资源。罗恺也听领导说,学校想要建专门的报告厅、体育馆,高考成绩好了,才更容易得到经费。胡春芳至今都记得,1989 至 1991 年她在吉安永新县读高中时,老校长总在学生大会上说起,学校里有一个学生考上了北大,以后如果到了国家部门,可以为家乡贫困县争取更多指标。
教育经济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实验室访问教授叶晓阳和其他学者曾研究过县中高考表现与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选取了宁夏 2001–2008 年间区县高考成绩和教育财政经费收支的数据,研究发现,每 1 人被北大或清华录取,平均能够提高次年县中每名学生人均经费支出约 470 元,地方学校会尽力通过促使学生进入顶尖大学来获取经费。在后续的研究中,调研数据扩大至 2005 年到 2011 年全国范围的县中,叶晓阳分析数据后发现,全国县中里普遍存在清北人数与教育经费挂钩的情况。

摘抄:现在,一个县中出清北学生变得越来越难。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王旭清在全国多省进行过关于县中的调研,关注到县中成绩逐渐落后甚至塌陷的趋势。她举例说,湖北省的一所知名县中自 2014 年至 2021 年平均每年有 6–7 个清北生,2021 至 2024 年清北生的数量有所下降,而且考生几乎不再能单凭裸分录取,要依靠加分政策。贵州省盘州市(县级市)第二中学 2016 年考上清北 7 人,985 高校录取人数为 144 人。到 2023 年,该校无人考上清北,985 高校录取人数下降至 47 人。
在王旭清看来,县中的处境越来越难。王旭清关注到各地市中都存在「掐尖」的问题。市中、超级中学会在中考后招走优质生源,县城里还有私立高中通过给优秀中考生优渥的奖金来抢人。2024 年,童楠楠在赣北的一所县中调研。她了解到,2010 年前后,高考竞赛在全国尚未火热,校长组织老师搞竞赛,学校曾有几年带出过清北竞赛生。罗恺 2007 年进入江西上饶的县中工作,他记得,2019 年前,每个省队有八个名额,进入省队、拿到国家级金牌就可以保送至清北。罗恺说,他们学校学生通过竞赛上清北过于困难,但凭省赛的一、二等奖进入 985、211 的自主招生是有机会的。

摘抄:罗恺说,每年高考,江西省前 100 名的学生成绩基本都能上清北,不过靠近 100 名的学生可能要报考冷门专业才稳妥。叶晓阳从事了多年关于高考志愿填报方面的研究,他说,十几年来,清北的「踩线」冷门专业一直是那几个:北大的护理、考古和小语种以及清华的核物理。不过,现在人们对冷门专业的认知有变化。十几年前家长和学生乐意选择这些冷门专业,认为能吃到清北的红利,入校后读双学位就行,毕业后考公也有优势。但近年来,大家更看重专业的实用性。
调研过许多县中后,叶晓阳发现很多县中老师对大学专业的认识水平和普通家长没有太多区别,只知道一些常见的专业。比如「电子信息」专业从去年开始在网络上爆火,高考生趋之若鹜,但几乎没有人会考虑读这个专业毕业需要哪些能力,毕业过后有多少人能找到网络视频中宣传的工作。叶晓阳说,现在人们选学校和专业更多是看重是否好找工作。
牛雪纯在 2017 年通过自主招生考上了北大医学部的药学专业,大二她就后悔了。高考前她觉得做医生长期高压,自己不一定能承受。在老师和家长的期待下,她还是去了。大学第一年她在北大本部学习基础学科,她觉得教学质量高,实验课的老师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有的老师会花钱租会议室邀请学生课后来讨论问题、答疑,她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到了大二回到医学部上课,校园缩小了,她感觉到教学环境的落差,课程变成了无趣的背诵,在实验室她只能做一些最基础的任务,但很多时候不知道实验具体的目标。每次在实验室工作到晚上 10 点半,她总会质疑辛苦的意义。

摘抄:关注到瑞昌一中的事件后,正在读博的钱浩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帖说瑞昌一中「和我母校一个样子」。从某种程度上,他觉得自己的人生被改变了。钱浩 2015 年就读于山东的一所县中,学校非常注重高考竞赛,多的时候每年能靠竞赛送十几个学生上清北。从高二开始,钱浩和尖子班的同学们就到外省培训学校专攻竞赛的内容。他的成绩一直很靠前,自己也向往通过竞赛进入省队、拿金牌保送清北,但在冲击省队的最后一关失利了。

20 岁女孩离世:越轨的“心理咨询”

20岁的女孩李冰瑶自杀身亡,父母悲痛欲绝。于君得知,冰瑶在自杀前曾频繁联系一位名为“王树刚爸爸”的人,并在遗书中控诉王树刚猥亵、强奸。警方介入调查,发现了多份遗书,其中一份详细描述了王树刚的罪行,并恳请警方主持公道。冰瑶的父母在女儿手机中发现了证据,悲痛欲绝。
文化 社会

摘抄:2025 年 4 月 19 日,直到赶到医院看到李冰瑶的父母时,于君还是不敢相信发生了什么。49 岁的李天明,戴着银丝眼镜,头发斑白;比他小一岁的叶非,她一双疲惫的眼睛下是厚重的眼袋。个头不高、身形单薄的两人被亲友围着,呆坐在长椅上,面无表情,像紧绷的弦。一旁的手术室里,医生在抢救他们喝了农药的女儿李冰瑶。
于君后来才知道,李冰瑶是将农药搭配药物,混合白酒服下,农药是百草枯的升级版⸺她抱了必死的决心。于君是李冰瑶父亲的好友,看着李冰瑶打小长大。他印象中女孩小时候有些自卑,但读大学后变得阳光上进。他想不通为什么。
就在出事前一天,于君还见过李冰瑶。当时她情绪低落,将自己锁在卧室里,已经几天不愿吃饭也不愿见人。李冰瑶的父亲李天明叫于君过来劝慰她,聊天里没有讲具体的事情,李冰瑶只是宣泄对家人的不满,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依赖。临走时,于君觉得她的情绪好了不少,还露出了几天里少见的微笑。

摘抄:在遗书的第一行,李冰瑶写下了王树刚的名字、电话以及自己的手机密码,她在遗书里恳请警方帮忙主持公道,「打开我的微信,里面有你们要的证据」。于君记得,李天明气得颤抖,叶非则崩溃大哭。他们立刻报了警。后来,他们又在女孩的卧室书桌上,发现三份遗书,包括手机上他们看到的那份。另外两篇,一篇是给王树刚的,有四页;一篇写给父母,有半页。它们整整齐齐地叠放在书桌上,用梳子压着。
李冰瑶写给父母的遗书内容简短,「对不起,爸爸妈妈,我走了,记得帮我照顾我死去的灵魂,若下辈子再相遇,我会帮助你们的。对不起,得你们照顾 20 年,刚 20 岁,我要离开人间了」。写给王树刚的遗书,前面的讲述与手机里的那封内容表达截然相反。在遗书里,李冰瑶称王树刚为「爸爸」,并说是「我最重要最重要的人」。李冰瑶在里面表达了对王树刚深深的情感和依恋,「有这六个月的时光,女儿已经知足了」「我觉得我这辈子最大的福分,就是跟爸爸相识、相知、相依,我从未这么开心幸福过」。
但后面却是与依恋截然相反的愤怒。从遗书里能看到,这种愤怒应该是源于后期两人关系的崩裂。「爸爸,您亲手把我往致死边缘推,我还一次次相信你,你妻子对我们恶语相向,甚至对我使用暴力手段的时候你人在哪里?你侵害我的事你怎么不愿意跟你妻子说呢?在逃避什么?你害怕你妻子恨你吗?可是你对我下手的时候你怎么不想想?你有本事就站出来承认你的所作所为!」
读着遗书,李冰瑶父母愤怒、痛苦,又满是疑惑。女儿到底跟王树刚之间发生了什么,两人是什么关系?于君说,李冰瑶去世前几天,她曾跑去王树刚的一处住所,坐在六楼的窗户上,试图跳楼。赶到现场的李冰瑶的父母都「蒙了」,不敢靠近,怕刺激女儿。后来王树刚来了,跟李冰瑶交谈一个多小时,承诺「我不会离开你的」,李冰瑶才平静下来。李天明和叶非看到李冰瑶和王树刚并排坐在沙发上,半个身子靠在王树刚胸口上。这一幕也被赶来的王树刚的妻子撞见,她扑向李冰瑶打骂。
于君说,这件事情发生后,李冰瑶拒绝沟通,李天明和叶非也没敢问,两人当时以为,女儿是王树刚的情人,破坏了别人的家庭。夫妻俩很混乱,觉得当务之急,是打消孩子轻生的念头。此后几天,两人请假在家陪着女儿,李冰瑶则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一直要求父母联系王树刚。

摘抄:案发后,王树刚被带走,警方的《起诉意见书》里写的罪名是「强制猥亵罪」。王树刚是李天明的同事。两人都在石家庄市的同一个教育单位工作,王树刚是内刊编辑,两人同事十几年,但一直不算熟悉。开始有实质性接触是在 2023 年李冰瑶因为学习压力出现心理问题后。那时,李冰瑶正读高三。作为书法艺术生,高三上学期李冰瑶都在书法集训,耽误了文化课。之后,李天明和叶非花费 10 万元给她报名了新东方的一对一全科辅导,但她无法跟上课程,开始以生病为由逃课。

摘抄:但在石家庄,想找到一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并不容易。多位石家庄本地心理咨询师告诉本刊,2023 年以后,本地青少年由于升学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当地的心理咨询市场迅速发展,涌现了很多个人小型心理咨询机构,其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只持有第三方培训机构的证书。一位本地的咨询师向本刊承认,他「培训几个月」便开办了机构,机构会鼓励存在心理问题的学员,在学习心理学疗愈自己后去给他人做咨询。他们的客源主要依靠熟人推荐。
王树刚的很多咨询对象也是熟人的孩子。在李天明的印象里,王树刚也是自学心理学,之后开始做心理咨询,公开资料显示,2016 年,王树刚被石家庄的辅导学校清华毓瑒学校邀请,参加他们的家长沙龙。2023 年,他又受邀参加石家庄市长安区丑小鸭幼儿园的「家庭教育的道与法」教师培训活动。在他们的活动介绍里,王树刚被赋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多个光环,被称为「多年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成功将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结合起来」。最近几年,因为找他做心理咨询的人「络绎不绝」,同事将他称为「大仙」。

摘抄:2024 年再次联系王树刚也是李冰瑶主动提出的。在 9 月 17 日中秋节期间,李冰瑶希望对方能再次给予心理指导。那时,李冰瑶已经是大专二年级。在姑姑李芳的印象里,进入大学的李冰瑶状态是不错的,大一她就拿了一等奖学金,并计划专升本,拿到学校一等奖学金后,李冰瑶分别给姥姥和奶奶买了礼物,还给两个姑姑寄了特产。李冰瑶的话也比以前多了,进合唱团当领唱,人变瘦了,长着一张鹅蛋脸,浓眉大眼的她,留着披肩长发,开始穿起淡雅的长裙,更漂亮了。
但 19 岁的李冰瑶的困惑也很确切。李家的一位亲戚张强说,李冰瑶曾向父亲透露,她在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经验上存在不足。大一时她曾经历过一段失败的恋爱,面对新的追求者,她不清楚自己的感情。当时李天明给出建议,「如果你不确定,就不要收人家贵重的礼物」,但这个回答似乎并不让她满意。李芳说,李冰瑶的父母都是教师,人际关系简单,李冰瑶也被父母保护得很好,一直到大学都是父母接送,李冰瑶因此也「不是太成熟,思想简单」。

摘抄:张强说,李冰瑶的父母也曾提到,以前是不是把女儿保护得太好了。他们也没别的办法,只能一点点教她社会经验。有一次,李天明专门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去到女儿所在的保定校区,只是为了告诉女儿怎么从家去到学校。他将路线、时长和价格写在纸上,拍给李冰瑶。但面对女儿情感方面的疑问,这位父亲充满困扰。他曾经多次向朋友求教,于君就是其中一个。于君解释,出生于 1976 年的李天明,秉持的还是「找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生孩子」的传统婚恋观,他自己的婚姻也是如此,很难给现在的年轻人以指导。

摘抄:咨询录音里,李冰瑶曾在中秋节的那通电话里,向王树刚透露自己进过 SP 小圈(SP 是 spanking 的缩写,指围绕拍打、打屁股形成的一种小众亚文化圈)。10 月 5 日,咨询一开始,王树刚便将话题引到 SP 上。这次,李冰瑶向其讲述,自己初二时约见 SP 网友,结果被这位男性网友欺骗和侵犯,之后她便没再约过网友,也萌生了退圈的念头。正是这次长达四小时的咨询中,于君发现王树刚的行为开始越界。王树刚提到,「来来来,叫声爸爸」「来抱我一下吧」,录音中传来有节奏的拍打声。
10 月 7 日,王树刚开始把「情侣」「情人」挂在嘴边。1967 年出生、当时 57 岁的王树刚询问 19 岁的李冰瑶:「我要是喜欢你呢?」「喜欢我吗?对吧?说白了有点情人的情感的。」他告诉李冰瑶,「在这段时间,有一个老师陪着你,是全部无条件安全地陪伴你……既有老师的身份,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情侣的身份,可以」。
在录音和日记中,于君发现,10 月 12 日,王树刚将李冰瑶带去自己的一处私人住所,有了肢体接触。李冰瑶在日记里表达了困惑,「他对我的身体接触,主动的那些行为……我都是发蒙的状态。他是说突破了什么尺度,但那是要干吗呢,不知道……到后面晕沉沉的」。再到后面,于君惊讶地发现,李冰瑶逐渐对王树刚产生了依赖。她有些结巴地告诉王树刚:「我、我、我是我,我不知道为啥,就是从跟你见面之后,我就对,我就对外面有一些东西不感兴趣了。」

摘抄:于君说,事实上早恋事情之后,李天明和叶非已经开始秉持着「尊重孩子,降低期待」的理念。姑姑李芳回忆,中学时侄女想走音乐这条路,李天明没有反对,而是找到音乐老师给她辅导音乐。李天明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通常对于女儿的要求,他不会第一时间拒绝,而是先尊重她的想法。他想让女儿去体验努力的过程,有了目标,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尝试和争取。比如高中时,李冰瑶作为艺术考生,不想走自己从小练习的书法,而是选择音乐。李天明告诉她,不想学书法也没关系。他找到单位的音乐老师,给女儿测评、培训和指导。后来女儿发现,声乐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需要天赋和长年的刻苦训练,于是又回到书法上。

摘抄:1967 年 12 月,王树刚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军屯乡贾庄村,村庄位置偏僻,王家住在村子东北角一条逼仄的胡同里,红砖和泥块砌成的平房已经垮塌,里面已是植物的天地。邻居告诉本刊,王家的条件不错,他的爷爷曾在村里任财务,父亲在隔壁清河县任运输社主任,上世纪他家已经「开起军绿色的吉普车,买了彩电」。1986 年,王树刚考取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后,他几乎没再回来,家门口的邻居都没再见过他。
梁慧也是老师,她告诉本刊,当时的河北师范大学是河北省五所最好的学校之一,「成绩必须在县里名列前茅才能考取」,很有含金量。1990 年毕业后,王树刚被分配至石家庄市第三十中学任教,在学校得到重用。一位三十中的老教师向本刊回忆,当时学校多数老师都是中专或大专毕业,王树刚在学校属于「高才生」。

摘抄:工作几年,王树刚从普通教师升任学校团委副书记,相当于学校中层领导。陈良说,由于没有入党,王树刚始终是副职,没有资格参加学校领导层的会议。王树刚动了离开的心,1996–1997 年,他先后申请前往石家庄教委团委和石家庄市团市委挂职锻炼。作为同行,梁慧能够理解王树刚离开的决心。梁慧说,如果王树刚是石家庄本地人再有些关系,在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他能分配进入最好的一中、二中任教,再凭借关系,调入政府单位。来自外地的王树刚,只能进入「第三十中学等末流学校,老师的工资和社会地位并不比工人高,他只能被迫往上走」。
这条攀爬的路径也更加陡峭。1998–2011 年,王树刚先后借调至石家庄市新华区教育局、市教育局,给教育局的一把手做文秘,撰写材料。梁慧解释,借调通常 1 年就会「转正」,但王树刚借调 14 年,始终未能「转正」。陈良回忆,王树刚有些私德的问题。陈良说,在三十中时,王树刚已婚,但依旧跟一个女同事牵扯不清。两人曾在校门口的路上,同骑一辆自行车,「打打闹闹,学生都能看到,有点过了」。

摘抄:也是从此开始,王树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王树刚说,最开始自己是研究指纹,他花了 10 万元,买了一个机构的仪器,对方教他指纹的采集、测量和软件分析等。后来,他开始指导孩子学习,之后又关注家庭教育,还涉足了抑郁症、被害妄想、同性恋等,并开始进行心理治疗实践,「结合易经、算命、心理学,就形成了我自己的一套东西」,「全部是自己研究出来的」。一位同事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王树刚也给她看过指纹,他使用一个机器和系统,采集指纹,「可以测出人的性格」。但尴尬的是,王树刚调错了模式,把她看成另外类型的人。
对于学习心理学的初衷,王树刚在录音中陈述,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周围人并不清楚王树刚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但进入单位初期,他表现得非常古怪,「独来独往,性格强势,脾气易怒,胡子拉碴,不修边幅」。遇到意见不同时,比如李天明跟他分析女儿的成绩时,王树刚会突然情绪激动,提高几个音量说:「你看重的都是些没用的!」吵得楼道里都能听见。同事都对他避之不及。直到近几年,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温和,才与同事熟络起来。

摘抄:这段隐秘的关系直到被王树刚的妻子觉察才被知晓。2025 年 4 月 6 日,李冰瑶 20 岁生日当天,王树刚删除了女孩的微信。这天,李冰瑶给他发了几十上百条消息,「我今天生日,我就想跟你说句话」,他没再回复,电话关机,微信拒接。4 月 9 日,李冰瑶在生前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里,表达了自己的不安。「我进入了不安全感的状态,习惯性地用打游戏来逃避,打的时间有始无终,也睡不下去觉,出不了门,原因在哪里?……我想打电话,想爸爸(王树刚),真的很想,那种焦灼的感觉……」

吴华评《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借风水之镜,探自我认知

《于胥斯原》是一部深入研究风水文化的巨著,探讨了风水与乡族、地方记忆的关系。作者陈进国通过大量史料和田野调查,揭示了风水在中国社会中的复杂地位:既被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又渗透于日常生活。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关注风水与乡族社会的文化统合,下篇则探讨风水与地域社会的民俗记忆。作者将风水视为文化基因、精神密码、历史心性,并分析了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作用。书中还批判了风水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以开放态度探讨解决之道。
文化 社会 历史

《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陈进国著,中信出版集团丨见识城邦,2024年9月版,988页,158.00元

摘抄:古代朝廷设有钦天监,其职能为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也有李淳风、袁天罡、赖布衣、刘伯温等国师传奇在民间流传。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颇为奇特的存在状态。它宛如神秘的幽灵,一方面,主流价值观并未对其予以正面的肯定与宣扬。在现代科学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体系中,风水所蕴含的诸多观念与方法,因其缺乏直接的科学验证,难以在正统的学术与社会认知框架中获得合法的立足之地。另一方面,风水却又如同空气一般,悄然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无论是在古老城镇的建筑布局中,还是在乡村丧葬仪式的细节里,抑或是在民间关于家族兴衰、个人命运的种种传说中,都能发现风水观念的蛛丝马迹。

摘抄:那么,如何才能将风水研究引入当代学术语境之中呢?尽管欧洲的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荷]高延:《中国的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芮传明等译,花城出版社,2018年)、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Stephan Feuchtwang,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Geomancy, Bangkok: White Lotus Press, 2002),日本的渡边欣雄([日]渡边欣雄:《风水的社会人类学:中国及其周边的比较》,刘正爱、周星译,南天书局,2022年)等为代表的海内外学者已经在这一领域的不同层面作出诸多的尝试,但是,学界仍然缺乏一部具有科际整合式的作品从风水的语言来完整解释地方社会的发展过程。陈进国教授的《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中信出版社,2024年;以下简称《于胥斯原》)以其百万字的鸿篇巨制,对此做出广泛而深刻的回响。它历经多次修订与完善,最初可追溯至作者在厦门大学的博士论文《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2002年),而后又以《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的形式呈现,最终演变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于胥斯原》。此次增订,改删内容超过原著一半,可见作者对学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尽管作者在增订版说明中谦虚地提及书中可能存在“不明智的繁琐和不通透的表述”,但稍有学术洞察力的读者都能深切感受到这部百科全书般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厚学术价值与对学界的卓越贡献。

摘抄:在篇章结构上,是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题为 “风水信仰与乡族社会的文化统合”,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人的世界,深入探讨乡族社会中风水信仰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巧妙地运用记录着家族的繁衍迁徙轨迹的族谱档案,结合大量考古材料与实地的田野调查,精心拼凑历史遗留于现实中的珍贵碎片,追溯了北方士民南迁的壮阔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详细阐述了风水如何在北方士民融入南方地域的过程中,成为构建华夏文化丧葬印记的重要力量。作者通过严谨的考证与分析推断出,最迟至南朝时期,福建沿海各地区基本被纳入了统一的 “现实的中国” 和 “文明的中国” 的制度体系(25页)。这一结论不仅为风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坐标,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在南方的传播与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进而,作者进一步深入挖掘风水在乡族社会中的具体影响。通过对地方上丰富多样的风水场景及其传说的形成进行细致剖析,诸如祖墓、祠堂乃至村庄、道路、桥梁、风水林、文笔塔、石敢当等具体事物,作者将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视为了解家族文化、地方水利、区域文运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媒介。以此,作者全面考察了风水之于家族命运、区域社会兴衰的社会历史效应,揭示了风水信仰在乡族社会文化统合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下篇则以“风水信仰与地域社会的民俗记忆”为主题,从空间的独特视角出发,展开对风水信仰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作者系统地探讨了风水宗派在不同地域的流布情况,如同绘制一幅详尽的文化地图,展现了风水文化在南方社会的多元传播路径与地域特色。同时,对风水术数的传播渠道进行了细致梳理,从安镇符咒、寺庙抽签、扶乩降卜到通书等,这些看似神秘的术数传播方式,实际上反映了风水文化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影响。此外,作者还深入研究了祭祀中的竖造、丧葬仪轨等具体仪式,以及祖先崇拜中的丧葬纪念物所蕴含的风水象征意义。通过对这些具体而微的地域文化现象的综合考察,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风水在具体的地域社会所形成的丰富文化记忆与多样社会实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风水文化生态系统。

摘抄:2018年成都连降暴雨期间,有热心市民给市长留言,请求将考古发掘到的石犀搬回原位。这一趣闻,犹如一个微观的社会切片,深刻地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与张力。石犀,这一在《华阳国志》《蜀王本纪》等历史典籍中有记载的古老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民间传说。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它成为了传统意识与科学话语碰撞的焦点。市民基于对历史传说和风水观念的认知,认为石犀的位置变动可能与当下的暴雨灾害存在某种关联,从而提出将其搬回原位的请求。然而,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正面回复该说法缺乏科学论断和事实依据。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成都市民的广泛关注,刷爆了朋友圈,还得到了媒体的报道,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共事件。

摘抄:在对风水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作者一方面肯定了风水在传统社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风水作为一种充斥着想象力的文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传统社会人们对于人与土地之间生存张力的调适需求,缓解了人们在面对生死这一永恒命题时的心理压力,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与慰藉。另一方面,作者也对风水进行了深刻而客观的批判。作者认为:“所谓‘风水力量’……终究不是一种富有超越性或纯粹理性化的精神力量,最多只是一种有条件性的、小群体性的‘精神激素’……终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精神自觉,或者是一种平民化的建设性力量。”(748页)更进一步,作者指出:“所谓‘风水动力’更是一种‘内卷化’的文化力量,根本无法超越传统的宗法或乡族组织资源之生存逻辑、内生性秩序本身,那些内嵌于地域社会历史之中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常常走向变形、扭曲、失序的状态,不能成为涵育责任伦理或信念伦理的‘培养基’。”(748页)

摘抄:可以说,风水尽管不是“弱者的武器”([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但其呈现了地方社会在“大一统”思维规训下的反抗与调适,在边缘地带与灰色空间中,无法完全抹杀其存在价值。面对风水这一复杂而多元的文化现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观点。“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应该像历代王朝一样,为地域崇拜留下一些具有合法性的空间或重新进行价值判断,而在于如何调适自身的结构性矛盾,不再试图以软性的意识形态或刚性的权力形式,继续用救世主或真理持有者的自得心态改造地域社会,而是给予地域社会一个合法而开放的博弈乃至对话、合作的机会。”(749-750页)这意味着要打破以往单向度的改造模式,构建一种平等、互动的沟通机制。政府、学界与社会民众应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共同探讨地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地域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民众意愿,将风水文化等传统元素视为地域发展的重要资源而非阻碍。

专访|李明洁:纸马是一幅民俗地图,指引通往过去的精神世界

李明洁教授研究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纸神专藏”,认为纸马如同民俗地图,展现了北京人对生活的理解与精神寄托。纸神是西方学者对中国民间信仰的概括,体现了整体性的观察视角。富平安收藏的纸马是民国时期民间信仰的真实样本,反映了百姓的日常信仰。虽然纸马民俗在现代社会衰落,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文化认同感依然延续。
文化 社会 历史

摘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李明洁,近年来致力于北美汉学收藏的挖掘与整理。她在最新出版的《神交: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纸神专藏”研究》一书中,对富平安(Mrs.Anne Swann Goodrich)捐赠的“中国纸神专藏(Chinese Paper Gods Collection)”进行全面挖掘、整理和研究,将海外中国民俗档案重回“中国语境”进行全新阐释。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时,她指出:纸马仿佛一幅细腻的“民俗地图”,指引着通往过去精神世界的路径。虽然地图上许多具体的“街道”已在现实中改貌或湮灭,但它帮助我们理解了一代代北京人如何理解生活、安顿身心。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文化认同的需求,本身便是跨越时空的。

摘抄:李明洁:“纸神”是对英文“Paper Gods”的直译,在中文里并无现成对应词。该英文词组泛指中国民间各类纸质神像,大致相当于广义年画中与神灵信仰相关的仪式用纸品,例如门神和纸马,但不包括戏出年画、仕女婴戏图等非神灵题材图像,以及窗花、桌围、纸牌、升官图、包装纸等其他纸制品。
这类以图像或符码形式呈现的“纸神”,大多采用传统木刻水印版画工艺手工印制于纸上,也有部分绘于或印于纸、绸、绢等材质。其用途可分为两类:一是用于张贴悬挂的神像,如门神、全神图、八仙、观音和钟馗像等;二是祭神仪式中供奉并焚化的纸质神像,最常见的是纸马,如灶神、药王、送子娘娘、风伯雨师等,也包括纸钱、冥衣等形态。
海外学界之所以关注这类民俗版画,正是因其内容皆为神像;为其单独归类并命名为“纸神”,相当于将中国所有民间纸质神像统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更清晰地呈现中国民间的神灵系统。
“纸神”可以说是西方以其“他者”视角,对中国民间信仰之“神灵系统”所作的一种概括。这种不同于中国传统分类的命名方式,体现出整体性的观察视角、对照性的认知结构以及对灵性维度的特别关注,对国内研究者颇具启发意义。
强调“纸神”这一概念,一方面是由于相关研究建立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国纸神专藏”(Chinese Paper Gods Collection)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则因国内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短暂研究热潮后,直到21世纪初,民俗版画才重新被学者视为一个独立整体的文化现象加以关注。在这段漫长的时期里,受本土政治历史因素影响,相关研究多局限于民间艺术的图像特征或具体符号的象征意义,几乎未曾从民间信仰及其仪式载体的角度,对这些纸品的整体属性与功能进行系统把握,甚至有意回避“纸神”因具“神性”而作为整体存在的核心特征。
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理解海外学者在异文化语境中凭借他者视角对中国民间“神灵系统”所作的直观概括,重新审视“纸神”之“神性”的根本地位,恢复并深入探讨“纸神”作为神灵体系及其载体的功能,重估其在信仰仪式与社会习俗交互影响中所承载的综合价值。

摘抄:1963年,藏家孙家骥(1919-1978)在《北平的谢娘娘与民间的神马》一文中写道:“神马就是木版彩色套印的各种神像,内地称为神马、神码、神祃、码子、纸码、神纸等”。这些不同说法源自不同地区的方言习惯和不同时期的语言习俗,但所指是一致的,我在《神交》一书中除引语保持原文所使用的称谓外,都使用目前民俗学界惯称的“纸马”。

摘抄:尽管《标准》意图取缔民间“迷信”活动,但其对纸神使用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原因恐怕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是民间实践的韧性与“阳奉阴违”。即使在《标准》颁布三年后(1931年),富平安仍旧在北京闹市的纸店买到整套的各类纸神,包括被列为“淫祠”的财神、娘娘、钟馗等。民间信仰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现实需求,民众通过纸神表达“辟邪、祈福、宗教”三类心理诉求,政府难以通过一纸政令彻底改变。其次,存在地域执行差异与经济因素。北方(如北京)虽也有政令传达,但民间反应相对平缓,纸神流通未受根本性冲击。《标准》在南方(如浙江、江苏)推行的阻力较大,因其地锡箔、纸马等行业规模庞大,关乎数百万人生计,地方政府多次上书请求暂缓或变通执行。第三则是由于纸神是神祠的特殊载体。《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庙观中的神祠塑像,而纸神是家庭、个体使用的“方寸之间的神圣载体”,更隐蔽、更灵活,难以被彻底监管。
尽管直接影响有限,但《标准》仍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历史功能:它代表了国家政权对民间信仰的“现代性”批判,试图将民间崇拜纳入“科学”“理性”的框架。它为后来的民俗研究(如哥大的“中国纸神专藏”)提供了历史参照系,使研究者能通过对比政令与实物,揭示国家与民间之间的张力。
我愿意再补充一个在当时的敏感记录并反思过这一历史博弈的例证。队克勋(Clarence Burton Day)是美国传教士和学者,曾在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任教。《中国农民崇拜:中国纸神研究》(Chinese Peasant Cults: being a study of Chinese paper gods, 1940)是他在《神祠存废标准》颁布前后对浙江地区民间信仰(尤其是纸马)进行系统收集和研究的成果。在书末,队克勋记录了这些政令在民间遭遇的阻力与现实困境。例如,他观察到尽管政府大力推行,但民间对于纸马等"迷信物品"的需求和制作并未停止,相关政策因民众的强烈反对和经济生计的考量而在地方执行时被迫放缓、变通甚至搁置。他通过记录《神祠存废标准》在地方的实际执行效果与中央意图之间的巨大偏差,揭示了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和民众的实际需求,从而为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来自旁观者的珍贵视角。

摘抄:巫鸿教授的“历史物质性”指导了“如何看”纸神的问题,将这项研究的视角从对纸神艺术风格和民俗类型的静态描述,转向了对它们“历史功能”与“历史意义”的动态重构。比如,《神交》并非将哥大纸神视为一堆珍贵的、“原真”的古代画片(其“现存状态”),而是将其视为1930年代北京民间信仰场域中活跃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行动者”。通过将其与《神祠存废标准》并置(第三章),重构了纸神在当时所承载的“抵抗”、“延续”与“协商”的历史意义,这正是其“历史物质性”的核心。对神冠秩序与民间神灵系统(第七章)、药王文化记忆的层累(第六章)、月光马承载之价值观(第五章)等议题的分析,都是在试图复原这些图像在特定文化逻辑中是如何被“使用”和“理解”的,即它们的“历史功能”。
王明珂的“现实观”与“体认论”指导了本书“为何看”与“看到什么”的议题,界定了《神交》研究的哲学目标和情感温度。写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民俗,而是去“体认”和“体谅”那一套由纸神所表征的民间“现实”,是透过纸神这一“事实”,去揭示背后那套“受政治权力建构与维持的”但同时又由民间自发实践的区分体系、社会规范与审美系统(即社会的“现实”)。例如,《神祠存废标准》代表的国家现代化“现实”与纸神代表的民间祈福辟邪“现实”之间的冲突,以探求“现实”而非“事实”。本书也强调“体认”与“体谅”:《神交》的写作姿态不是冷冰冰的外部观察,而是试图对历史中的个人(如购买纸马的市民)的“情感、意图有感同身受的体会与体谅”。这种努力在第四章对生育习俗的共情分析、以及对民间信仰顽强生命力的阐释中尤为明显。最终,是希望通过呈现这种历史的复杂性与张力,使读者(以及作为研究者的我自己)成为一个对周遭情境有反思与行动能力的个人——能够理解文化建构的复杂性,从而更能体谅当今社会中不同观念与行为的历史渊源。这恐怕也就是葛兆光教授思想史研究的终极目的,通过对思想资源的理解与内化,可以借由“同情地理解”过往人们的风俗乃至日常生活,体认作为文化记忆之系统的存在,从而使人们对本民族的过往怀有“温情与敬意”,并以深层的文化自尊走向未来。
因此,我愿意将这项研究看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反思性的物质文化研究。它以民俗事象为材料,运用人类学的深度语境化与整体观的研究方法,最终抵达历史学的深层阐释目标——即理解“过去”如何被不同力量建构,以及这种建构如何内化为人的“现实”,从而塑造其行动。通过重构纸神的“历史物质性”,来复原一片曾被主流历史叙事所遮蔽的社会“现实”,并邀请读者对这片现实中的个人报以“体认”与“体谅”。我期冀《神交》能超越单一学科的束缚,尊重这一珍档本身敞开着的丰富性,重新认识“纸神”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本应挖掘的深刻而多元的利用价值,开启对于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全面理解和再研究。

摘抄:财神:如五路财神、增福财神、财公财母等,反映了对财富的渴求。家神:如家宅六神(包括灶神、门神、户尉等)、本命星君等,与家庭安全和成员的福祉息息相关。鬼魅神:如钟馗、张天师,功能是驱邪禳灾。自然神:如龙王之神、风伯雨师,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天神:如太阳星君、白虎星君,与星辰崇拜有关。祖师神:如鲁班仙师(工匠)、造酒仙翁(酒业),是各行各业寻求技艺传承和行业保护的表现。道教神祇: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三官大帝。佛教神祇:如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阴司神:如冥府十五(地狱十殿阎罗及下属官吏),反映了民众的幽冥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关帝:关羽崇拜,集忠义神武、财富守护于一身。杂神:如城隍爷、三界直府使者等地方性或职能模糊的神祇。全神图:将佛、道、儒及民间众神汇聚于一堂的综合性神像,体现了“万神皆拜,多多益善”的实用心态。

摘抄:首先是“功能性泛神论”下的实用主义包容。民间信仰的本质是实用主义的,民众并不关心神祇的“学派出身”(佛教、道教还是儒家),只关心其职能是否“灵验”,能否解决现实问题(如求子、治病、发财、辟邪)。杂糅是功能需求的结果:一个家庭可能既需要佛教的观音保佑平安,也需要道教的财神招揽财运,还需要儒家的关公彰显忠义。将不同来源的神灵汇集于一堂(一张纸马),相当于组建了一个“全能的神仙董事会”,可以一次性满足所有诉求,高效便捷,“全神图”是这种需求的极致体现,它将不同系统的神灵共置于一个画面中,构成一个万能的崇拜对象。信徒无需辨别其来源,只需祭拜它,便认为能获得所有神灵的庇护。这体现了民间信仰极强的包容性和功利性。
其次《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官本位”文化在神圣世界的投射。虽然神灵来源杂糅,但其内部秩序却异常严格。这种等级秩序直接复制了世俗社会的皇权与官僚体系,书中第七章通过对冠饰的精细分析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民众按照人间的政治结构来理解神界,即神圣的“官僚体系”:玉皇大帝是皇帝,戴冕旒;王母娘娘是皇后,戴凤冠;其下有文官(如文昌帝君戴展脚幞头)、武官(如赵公明戴武将幞头)、吏卒(如周仓戴卷檐帽)。冠饰是权力的视觉符号,每一种冠饰都有其历史原型和严格的等级对应。通过冠饰,即使是不识字的民众也能一眼辨认出神祇的“官阶”大小。这使得庞杂的神灵世界变得可视、可读、可理解。一个等级森严、各司其职的神灵系统,模仿了人间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秩序带来安全,这给信徒一种稳定感和可控感——只要遵循相应的祭拜规矩(如同遵循官场礼节),就能与相应的“职能部门”(神祇)沟通,并预期得到“解决”(灵验)。
再次,“标准化”与“地方化”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是标准化(等级秩序):冠服制度所代表的等级秩序,是一种全国性的、跨地域的文化模板。它源于历史上中央王朝的礼制,通过艺术、戏剧、小说等方式下沉到民间,成为民众构建神灵谱系的共同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又是地方化(功能杂糅)的:在这一标准模板下,各地又会融入大量地方性的“杂神”(如“王二爷”、“河神”),赋予它们相应的“官衔”和冠服。这使得全国性的系统在地方层面变得极其灵活和实用。
因此,民间信仰这种杂糅与等级并存的特质,绝非简单的混乱或无意识拼凑,而是一种基于实用理性(Functional Rationality)的文化创造。“杂糅”是为了最大化功能覆盖,确保“什么问题都有神来管”。“等级”是为了高效管理这个庞大的系统,通过模仿世俗社会中最熟悉的权力结构,使其变得井然有序,便于信徒“按需索神”。
《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这样的大合照,就是这种“神圣官僚体系”的组织结构图。它直观地展现了:在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里,神界与人间的社会结构是同构的。对神灵的崇拜,本质上是对一套有序、高效、可运作的宇宙秩序的认可与遵循。这种特质使得中国民间信仰极具韧性,既能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元素,又能将其纳入自身的认知框架内,维持系统的稳定,从而延续数千年而不衰。

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

摘抄:与人生礼俗相关的,已经大幅淡化或消失,如传统婚礼中的《天地龙车》纸马祭仪已难见到。生育、保育祈福更多转为现代医疗保健或非仪式性的庆祝。“娘娘码”的信仰和仪式在都市生活中已难寻踪迹。各行业祭拜祖师(如木匠供鲁班、读书人拜文昌)的行业信仰类基本消失了:随着社会产业结构剧变和传统行会制度瓦解,统一的行业神崇拜及相关的纸马祭仪在当代北京社会生产中已无存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岁时节庆相关的有春节时会焚化“百份”、全神图、祭灶、接财神,中秋会拜“月光马”,这些仅部分遗存,形式也简化或转化了:春节焚化“百份”已罕见,但贴财神画、祭灶(糖瓜粘)等习俗在部分家庭,尤其是老年人群中仍有保留。中秋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广泛存在,但大规模焚化“月光马”祭月已基本消失。日常供奉各类神灵(灶王、财神、土地等)并焚化相应纸马的日常崇拜的部分观念遗存,但仪式剧变:对灶王、财神等的祈福心理仍在,尤其在年节时。但焚化纸马这一核心仪式在市区已基本绝迹,多为焚香、摆放塑像或画像替代。如今,纸马作为非遗项目得到记录和有限传承:北京木版年画(包含纸马工艺)已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生存主要依靠文化保护、博物馆展示和少量爱好者传承,而非过去的民俗需求。

The Fetishistic Fiction of Museum “Tibetan” Shrines 博物馆“西藏”神龛的恋物式虚构

文章批判了美国博物馆中“藏传佛教圣殿”的展示方式,认为其将圣殿简化为精致、程式化的环境,忽视了圣殿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博物馆的展示往往缺乏历史和文化背景,更多地反映了西方对“传统”藏传文化的幻想。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文章强调了藏传佛教圣殿在家庭和社区中的实际意义,以及其与记忆、文化传承、仪式实践的紧密联系。文章呼吁博物馆反思其展示方式,将展览转化为促进对话和文化理解的场所。
文化 社会 历史

自杀的 18 岁少年和 910 元车费

郭新诚的18岁弟弟郭富因错付出租车费1010元后自杀。 郭富独自前往上海打工,到达上海后因车费问题与司机沟通未果。 郭新诚回忆弟弟的经历,包括报案、情绪低落,最终在苏州穹窿山附近留下身影。 郭新诚对弟弟的去世悲痛不已,难以接受,并经常失眠、刷相关新闻。
文化 社会 历史

摘抄:郭新诚开的快餐店就在他租住的小区楼下,位于河南新乡市中北部。小区外是一片城中村,房屋低矮破败,南部有个旧货回收市场,沿街开着许多家具店。郭新诚的店是新开的,室内放了四张桌子,门口还摆了两辆餐车、四张小方桌,地面还没来得及打扫,踩上去黏黏的。本刊记者见到他时,28 岁的郭新诚正在为傍晚 6 点多的营业做准备,手上一刻不停。「只有忙的时候不会想他(弟弟)。但凡点一根烟的时间,都会想他。哪怕是打电话,看会儿手机,他也会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
弟弟郭富出事以后,郭新诚经常失眠,也没什么胃口,一米七的他,体重从 140 多斤掉到了 120 斤,显得更黑瘦。郭新诚总是控制不住地刷和郭富相关的新闻,始终难以将弟弟跟新闻报道里那个因为错付车费后自杀的男孩联系起来。郭富今年刚满 18 岁,跟哥哥一样肤色黝黑,但比哥哥高半头,留着到脖颈的长发。郭新诚说,3 月 29 日从河南农村的家里去上海打工,是郭富第一次独自外出务工。郭富说要去投奔同在上海打工的堂哥。
对于这个小 10 岁的弟弟,郭新诚一直很照顾。3 月 29 日那天,他给弟弟转了 2000 元,叮嘱他路上注意安全。郭新诚 14 岁开始学厨,去过安阳、郑州、焦作等很多城市工作。他知道一人在外的不容易。「大城市消费高,生活压力大。」郭新诚说,加上之前打工挣的钱,郭富身上总共有不到 4000 元。郭富到达上海的第二天,还和妈妈通了视频,说已经找到工作了,但具体干什么没有多说。
再次收到弟弟的消息是在四天后的晚上。堂弟郭玉峰打电话给郭新诚,说「郭富找不见了」,对方还提到,郭富前两天表达过轻生的念头,说过「我必须要去死」的话。郭玉峰告诉郭新诚,郭富刚到上海那天,从上海虹桥火车站打车到浦东新区,原本和司机约定付 100 元车费,不慎错付成 1010 元。发现失误后,郭富通过微信留言发去「你好我这边付多了,能不能给退回来」,但没有回信。3 月 31 日,郭玉峰陪同郭富到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杨园派出所报警,但警方只能提供司机的车牌号,「态度也不太好」。之后的几天,郭富没有出门工作,一直在出租屋躺着。

摘抄:郭新诚后来从监控里看到了弟弟生前最后的踪迹。4 月 3 日中午 11 点多,郭富出现在租住小区一楼电梯口,随后坐上一辆网约车。郭新诚联系了网约车司机,得知弟弟在苏州穹窿山附近下车。郭新诚立刻前往苏州,在警察调出的监控里,戴着一副灰色头戴式耳机、长发、一身黑衣的郭富在穹窿山附近的一条街上徘徊,买了水果、零食、水,「他的样子看上去挺狼狈的,走得很慢,看着是想买吃的,走到小卖部门口又走了,过会儿又折返。表情犹犹豫豫的,好像有点恍惚」。
郭富的身影最终消失在穹窿山上的监控盲区。警方建议他回去等进一步消息。郭新诚也觉得弟弟应该就是车费付错了心情不好出来散心。他不停地给郭富发消息:「我已经到你现在附近了,回个电话吧。」「能有什么天大的委屈跟威胁?我觉得你现在也不好受吧?」没想到,4 月 9 日,他收到了弟弟已经离世的噩耗。警方告诉郭新诚,驴友在穹窿山上一处偏僻的位置发现了已经离世的郭富,他身边还有个农药「敌敌畏」的瓶子。
通过查看郭富微信的支付记录,郭新诚发现他在 4 月 4 日就购买了农药。

摘抄:谈起小儿子郭富的离世,郭永林皱着眉,流下几行眼泪。郭永林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郭富最小。郭永林一米七左右的个头,寸头,肤色黝黑,瘦得皮包骨,左腿比右腿细一圈,走路一瘸一拐的。郭永林说,十年前他在陕西榆林做工,后来双侧股骨头坏死。保守治疗后,尝试找过工作,但因为腿脚不方便被屡次辞退,此后就一直歇在家里,负责做饭和打扫。妻子今年 50 岁,一直在打零工。郭富是两年前辍学打工的,当时才 16 岁。
「多付的 910 元车费」⸺不管是郭新诚,还是家里其他人都觉得,没要回来车费是郭富寻短见的原因。
郭新诚说郭富一个月工资才五六千元,从去年开始就没怎么工作,手头紧。郭富的姐姐郭欣悦告诉本刊,郭富是个内向又敏感的人,她觉得他是在错付车费,向司机索要、向警方求助无果后,会感到非常悲哀,「觉得没有人能帮到他」。郭欣悦今年读大专三年级,她告诉本刊,910 元对家里讲不算小数目。郭欣悦每个月的生活费是 1000 元。她得合理控制才能够不超支:饭钱 600 元左右,早餐喝一碗粥,吃个烧卖或者饼,共 10 元;中午吃两个素菜,6 元;晚上去外面吃饭,比如福鼎肉片,十几元;剩下的 400 元留着社交、买化妆品、买护肤品。平常空闲郭欣悦会自己打工挣些生活费,「每个月伸手向妈妈要钱,心里有点愧疚」。
郭永林说,知道家里经济困难,郭富从不乱花钱,「妈妈买的衣服,不管好不好看,他都会穿」。郭新诚告诉本刊,作为家里的小儿子,全家人都很宠爱郭富,有学习用品等需求都会尽量满足,但郭富没有主动提过要求。郭永林提到,郭富 2023 年还在上技校。但第二学期开学时,妈妈给了他学费,郭富不肯去。郭永林和妻子劝他,起码拿个毕业证,好找工作,可他「贵贱不去」,「我儿子说老师在上面讲什么他听不懂,学不到心里面,一学期几千元,白交了」。

摘抄:也是通过郭富的手机地图的轨迹信息,郭新诚和家里人才知道外出打工的两年里,郭富去过长沙、深圳等城市。对于这些城市,郭永林没有什么了解。他只在年轻时去过陕西榆林和内蒙古,为了赚钱养活一家五口,他的精力都在打工上,没有什么经验能叮嘱儿子。另一方面,他也觉得自己有病不挣钱,家里的事他没资格管。事实上,在本刊记者的采访中,中罗村不少村民都不知道打工的儿女在哪个城市做什么工,「问了也没有用,帮不了他们」。他们一般的聊天内容是「一些关心的话,比如吃了吗,还有没有钱」,聊天时间不会长。
郭新诚也很少问弟弟在外面过得怎么样。在成为厨师前,郭新诚做了多年学徒,做端盘子、打杂这类最基础的活,「我们不是有钱有势或头脑聪明的人,只有本本分分,靠自己的双手,多努力。什么事都不是一下子能做成功的,要学会承受和释放」。
他也没有精力和时间。父亲不工作后,郭新诚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妈妈在村里一家电器厂工作,从早上 8 点到晚上 8 点,一天工资 60 元。郭新诚每月给妈妈一笔钱,多少不论,由妈妈来支配家庭的支出。妹妹学费一年 6500 元,几乎全由他负责。疫情后,餐饮业下行,氛围越来越压抑,酒店裁掉了一半的厨师,工作量加大,一个人要干两个人的活,上班时间延长。这之后他跟朋友开了小饭店,但生意一般。

摘抄:与郭富一起打过工的表哥王浩林说,因为没好好读书,郭富认字不多,心理上比较自卑。2023 年郭富他们曾在一个空调厂开牵引车,从早上 8 点工作到晚上 8 点。郭富跟王浩林说过,不识字给他的生活造成了一些障碍,例如外出不认识站牌,不会填写进厂的注册表。王浩林调侃他:「你有那么多打游戏的时间,不如学点拼音和识字。」郭欣悦告诉本刊,2023 年暑假,郭富曾经让她教他拼音,但她当时暑假工太忙,就让弟弟先在手机上自己学,有不懂就问她,她下班后回复。后来没有了音讯。

摘抄:虽然郭富没有向家人提过,但同村与郭富同龄的洪兰心觉得他还有其他的不开心。她觉得务工市场对年轻人并不友好。洪兰心目前读大专,「从我 16 岁打暑假工开始,感受到的社会的恶意太多了」。洪兰心做过网吧收银员,台球厅收银和摆球小妹,洗浴中心和酒店的前台,奶茶店服务员。她记得两年前在台球厅摆球,工作时间是下午 1 点到凌晨 2 点,一天 70 元。因为年纪小,其他员工将洗烟灰缸、捡瓜子壳、打扫台面、拖地这些「脏活累活」都丢给她,「那里的烟灰缸特别恶心,插满烟头,还有唾液。客人还会用眼神审视我,把我当货物一样」。在那里她过了 7 天试用期,但到第 11 天,把她「赶走了」,只给了 210 元,还拖了半个月。
一年前在洗浴中心工作,上 24 小时休 24 小时,一个月 2100 元,洪兰心心脏熬出了问题,诊断出窦性心动过速。有一天她实在熬不住,眯了一会儿,一名男员工摸了一下她的屁股,她下班就辞了职。这些委屈,她敢怒不敢言,晚上一个人哭,第二天继续工作。她不跟家里人说,觉得没有用。因为家里穷,要不停地打工,洪兰心已经几年没有看电视剧了,「闭眼睡觉,睁眼上学、上班。没有青春,没有自己的生活,只为了活着」。在她的理解里,郭富的自杀「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解脱」。
郭欣悦能理解弟弟初中开始就表现出的内向和沉默。「从小学到初中,班里很多同学家里经济条件都比我们好,我们因为离家远要住校,但同学可以直接走回家,穿得也好。我心里会羡慕人家,也会有点难过。」郭欣悦说自己直到现在也不能彻底摒除自卑的念头,但已经慢慢接受贫穷的现实,而且在大学交到了比较好的朋友,有时看到她买十几元的短袖,觉得质量不错还来要链接,「未来自己挣钱,生活会更好」。

破坏实验与个人史地图:都市创伤的两种解法

李明洁教授携新书《破坏实验》与陈丹燕对谈,探讨都市创伤的两种解读。李教授基于社会学“破坏实验”概念,结合纽约疫情经历,记录个体创伤与社会矛盾。陈丹燕则提出“个人史地图”视角,通过对城市创伤的观察,展现人性韧性与人文救赎。两位作者分享创作经验,认为不论是记录个体故事,还是宏观社会洞察,都旨在揭示:都市创伤是全人类的共同痛苦。
文化 社会 历史

摘抄:2025年8月9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携新书《破坏实验》亮相上海建投书局,以“破坏实验与个人史地图:都市创伤的两种解法”为题,与著名作家陈丹燕女士展开了对谈。2017至2023年,于美国和世界而言都极不寻常。被疫情肆掠、种族冲突和政治极化纠缠的纽约,成为“破坏实验”理论的巨型实验场,在都市创伤的混乱背后,是大量普通人的损毁与愈合。两位嘉宾以各自的创作实践为镜,深入探讨了非虚构写作如何穿透社会表象的迷雾,在记录个体创伤经验的同时,既解剖权力结构与系统性暴力的运作机制,又捕捉人性在极端境遇下展现出的韧性微光,最终实现对社会异化的人性抵抗与人文救赎。

摘抄:李明洁:感谢大家冒着酷暑光临。请允许我先为诸位解释书名“破坏实验”的由来。“破坏实验”是社会学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提出的“常人分析法”中的一个研究方法。加芬克尔是社会学史上反传统的后现代社会学的路标性人物,在他之前,社会学侧重从政府的政策和统计数据出发,对宏观社会进行探讨;加芬克尔认为这一做法有漏洞,他倡议从日常生活出发,从普通人的交往来研究社会。他提出的“破坏实验”是说,当我们在生活中引入一次微小的“规则的破坏”时,就能够彰显出社会现实建构和社会秩序维持的细致规律。“破坏实验”是有条件的,比如说,要临时构拟一种情境,被试要不知道是在实验中,而且没有办法也来不及找到应对的方式。2020年我在纽约遭遇新冠疫情,由于我的专业原因,我会比较敏感,感觉自己似乎正在经历一场“破坏实验”,只是规模大得多。
这张照片是2020年4月的时代广场,时代广场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热闹非凡,日以继夜。但当时除了国民警卫队在维持秩序外,几乎就没有人,好像是外星人把地球上的人类都掠走了,我站在那里像一个异类。疫情的爆发特别符合“破坏实验”的定义,但这本书不专门讲疫情,疫情恐怕只是更大的“破坏实验”的“触发剂”;甚至可以说,它接近一种“显影剂”,把很多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隐藏的人性全部彰显出来了。所以我就姑且用了“破坏实验”来做书名,其实加芬克尔本人是反对把宏观的因素放进“破坏实验”里的,我用这个概念是想强调我们所有人当时的猝不及防。

时代广场

摘抄:都市创伤有它的特殊性。都市既是文明的集合地,同时也是压抑和异化的温床。它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很多历史事件就发生在大都市。都市人员的流动,也很容易造成身份的冲突。这三个因素都会造成都市文学的丰富性。我给大家举个例子,纽约五个区当中,以曼哈顿为代表的是蓝区,以支持民主党的居民为主;只有史泰登岛是红区,就是支持共和党的。城市里的人都有分寸感,在疫情之前,纽约人都很礼貌地交往。可是疫情之后就互相看不惯了,疫情把很多矛盾彰显出来,人们彻底撕去了“含情脉脉的面纱”。在书的197页有这张图,是在曼哈顿的苏荷区,无数奢侈品的旗舰店都开在这里。2020年6月的时候,几乎所有商户的橱窗都加装了保护板。“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引发了一系列的巨大动荡。这张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ACAB”字样,就是英文“所有的警察都是混蛋”的缩写,反对警察暴力的,大多在支持民主党人的曼哈顿。几乎同时,我在史泰登岛的一户民居外拍到这样一张照片,上面写着“我们站在纽约警察局一边”,“顶住,上帝保佑美国”,很多消防员和警察住在这个岛上。我们看到对警察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城市就是这样,它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它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矛盾性。这样的都市创伤,确实是永恒的文学母题,我们无法让这样重大的议题从手边溜走,或者说,我们不敢辜负这样的创伤。

摘抄:丹燕老师是以个人史出发,来阐释或者揭示时代的创伤和疗愈。我的做法更多的是从人群的角度去做,所以我在这里就放了一张纽约马拉松的照片,从人数上讲,它是世界上参赛人数最多的马拉松赛,有5万人。从1970年到现在,只有2012年因为桑迪飓风和2020年因为疫情停止过。我当时旁观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在人类马拉松的历史上,可能你没有看见有人戴口罩跑马拉松的。这次马拉松有125个国家的人来参加,但不是每个国家的人那时候都能享有自由奔跑的权利。我们再看最后得奖的情况,从2000年后,每次的男女冠军都是肯尼亚等非洲地区的。可是残障组得奖的全部是欧美的。从参赛人数上来讲,最多的仍然是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和德国这前五名。这个时候你就会想,世界不是平的。就是在一个创伤恢复的过程中,在世界以一个奔跑的姿态来迎接世界性的创伤修复的时刻,你还是从中能看到了世界的创伤。

摘抄:陈丹燕:我想问你另外一个问题,你做了很多跟底层有关的调查,你知道哥伦比亚大学用图书馆的那些人在做什么吗?我觉得纽约有意思的就是,一千种处境的人面对同样的事实,其实他们的反应很不一样。你来找我的那天是下午,上午我们去了惠特尼美术馆看展览,是我非常喜欢的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我一直没有办法忘记一起看展览的人,就是你住的史泰登岛上的工人很讨厌的城中知识分子或者是比较有钱的人。有很多老年人,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霍珀,现在又来看他的回顾展了,很多人是用轮椅的,绝大部分都戴着口罩。我觉得,如果你换一个场景,其实你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种人。我相信你肯定去看过那个展览,你可以来对比一下这两种群体吗?

侯鵬暉/不只是評選──Portfolio Review如何成為從在地出發、向國際對話的影像節實驗?

Photo ONE 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以作品集面談(Portfolio Review)為核心,整合交流、出版、收藏與論述,打造在地連結國際的平台。 該活動將作品集面談提升為核心,匯集專家,強調交流與對話。通過集中展示、公眾交流等制度,促進創作者與評論家、出版人等專業人士的互動。Photo ONE也促成多位台灣攝影師與國際出版機構合作。文章將Photo ONE與京都國際攝影節對比,凸顯其以育成與交流為導向的獨特策略。 最後,文章也提出,在追求國際連結的同時,如何保持台灣本土視角的獨特性,是攝影節和創作者需要長期關注的課題。
文化 社会 历史

沈裕融/時延的顯影術:從Photo ONE參選作品,看見記憶、場域與媒介的潛像

2025年Photo ONE影像藝術節展現了台灣攝影創作的多樣性。作品聚焦於記憶、場域和媒介,探討生命經驗、地方文化、攝影媒介本身。獲獎作品包括:李岳凌的《伏流》探索曾文溪的潛在脈動;吉甌的《記憶─祭壇 Alter-Altar》反思父權與家庭;黃弘川的《The Water Is Wide》凝視死亡與日常。此外,黃郁修、林軒朗的作品也分別關注地方視覺符號和台北的城市變遷。總體而言,這些作品展現了攝影作為反思感知、媒介物性和知識生產的工具。
文化 社会 历史

张艺曦谈明代中后期小读书人的焦虑与彷徨

张艺曦的《歧路彷徨》聚焦明代中后期江西及周边的小读书人,探讨他们在晚明各思潮间的困境与抉择。小读书人虽未能主导学术,却深刻影响了晚明文化格局。文章探讨了小读书人的定义、阳明学运动的兴衰、制艺风潮的兴起,以及对未来、科举的焦虑。张艺曦认为,小读书人的影响力需要时间积累,而他们常常成为变革的牺牲品。
文化 社会 历史

摘抄: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张艺曦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思想史、地方史与家族史,在最近出版的《歧路彷徨:明代小读书人的选择与困境》一书中,他将眼光专注于明中晚期的江西及周边地区的小读书人,展现这些小读书人在晚明各风潮间的徘徊与彷徨,甚至陷入抉择的困境。这些小读书人虽然未能成为主流学术的代表,但他们的活动和选择却深刻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的文化与思想格局。在接受《上海书评》的专访时,张艺曦表示:“小读书人的影响力和声音必须逐渐累积起来,而走在最前面的那批人却成了被牺牲的一代,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地方。”

《歧路彷徨:明代小读书人的选择与困境(增订本)》,张艺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丨世纪文景,2025年4月版,415页,96.00元

神明的藥單,治病或醫心?藥籤下的信仰與醫藥現場

本文探讨了台湾庙宇中药签的现象,信徒通过掷筊请示神明获得药方,再到药房抓药。药签流传百年,被视为“治身也治心”的灵方。文章介绍了药签的运作流程、药方内容、药房的经营困境以及中药师的应对。尽管现代医学不认可,药签仍在民间发挥作用,并面临着与法规的冲突。
文化 社会 历史

浪漫能否至死不渝──「海棠耽美作家大抓捕」3個月後,她們怎麼了

中国对耽美文学的审查日益收紧,导致海棠文学城等平台作者面临抓捕和审查压力。 2024年的大规模抓捕事件波及甚广,许多作者因收入和点击量被警方调查,面临被捕、监禁和经济损失。 律师指出,执法标准模糊,对“淫秽物品”的定义也引发争议。 尽管如此,创作欲望依旧存在,作者们寻求新的创作平台,但自我审查也在加剧。
文化 社会 历史

從「海棠耽美作家大抓捕」,回看兩岸「腐文化」交流與斷流

文章探讨了中国对耽美(BL)文化的审查,以及对两岸“腐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对海棠文学城的打击导致作者被捕,引发台湾对中国政治环境的担忧。文章追溯了BL文化在两岸的发展,从日本文化的引入到网络文学的兴起。同时,指出中国对BL作品的审查日益收紧,导致创作自由受限,两岸的交流也面临断流。台湾作者和出版商开始规避风险,转向出版其他地区的作品,并提醒创作者注意政治环境。文章强调,在政治高压下,保护创作自由至关重要。
文化 社会 历史

摘抄:2025年6月初,37歲的L小姐看到海棠文學網作者遭中國警方約談抓捕的消息後,打開平板電腦,連上慣常讀網路小說的,發現網友說,過往評論網路文章會以「恨不相逢在海棠」來調侃或讚賞作品的情色張力,不應被埋沒在日益「」的主流論壇──這是由於海棠文學網在讀者群中被歸類為──然而,隨著當局取締海棠作者的行動風聲鶴唳,網友們現在會互相提醒,莫再以此評價作品,免得寫作者與讀者都惹禍上身,「太慘了,肉眼可見的慘。」

图像 & 视频

骆驼刺树, 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

原文链接

骆驼刺树, 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

说明:乍一看,这仿佛是一件超现实的艺术装置:黑暗的树木凝固在黏土平原上,背后是沙丘和闪烁的天空。但这幅来自纳米比亚纳米布-诺克卢夫国家公园的德阿夫莱(Deadvlei)的景象,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德阿夫莱(Deadvlei)这个名字意为“死沼泽”——这是曾经填满这个盆地的湿地的遗迹。
数百年前,一条河流曾滋养着这片生命。随后沙丘移动,切断了水流。曾经在此生长的骆驼刺树并未倒塌或消失。极度干旱和土壤中极高的盐分含量彻底阻断了自然分解过程。在这种环境下,就连腐烂也停止了。这些树木被沙漠“防腐”——被阳光晒干,变得僵硬,根系牢牢扎根于原地,最长可达900年。死谷的力量不仅在于其震撼的美景,更在于其静默的抗争。这些树木虽已不再存活,却也未完全消逝,如同永恒的见证者,屹立于这个选择宁静而非消亡之地。

凯撒施图尔,德国

原文链接

凯撒施图尔,德国

说明:凯撒施图尔山是巴登-符腾堡州南部一座低矮的小山脉,靠近弗莱堡,是德国阳光最充沛的地区之一。凯泽斯图尔因奥托三世皇帝于994年在此统治而得名。这片风景如画的地区是自然爱好者、寻求放松身心人士以及葡萄酒鉴赏家的天堂。肥沃的土壤和温和的气候,使灰皮诺和黑皮诺等葡萄品种在这里茁壮成长。过去的火山活动留下了富含矿物质的土壤,赋予了该地区葡萄酒独特的风味。连绵起伏的丘陵、田园诗般的村庄以及包括珍稀绿蜥蜴在内的多种野生动物,使凯泽斯图尔成为自然爱好者的迷人目的地。
路标清晰的徒步和自行车道穿过葡萄园、森林以及福格茨堡和恩丁根等历史名镇,这些小镇以其半木结构的房屋和巴登人的热情好客而令人着迷。春天,兰花盛开,秋天,充满情调的葡萄酒节令人心驰神往。您可以欣赏无尽的葡萄园梯田全景,感受巴登人的热情好客。

木卫四:又脏又破的冰球

原文链接

木卫四:又脏又破的冰球

说明:木卫四的表面有着太阳系中最密集的陨石撞击坑,而它内部又隐藏着什么?木卫四是一颗又脏又破的冰球,它是木星的一颗卫星,却比行星水星更大。1990年代至2000年代,NASA的伽利略号探测器曾对其造访,但这张最近重新处理的照片来自1979年旅行者2号飞掠期间的观测。若非数十亿年来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浅色而开裂的冰层覆盖其表面,这颗卫星会显得更加黑暗。木卫四的内部可能更有趣,里面或许存在一层液态水。这一潜在的地下海洋可能孕育生命,类似其“姐妹卫星”木卫二和木卫三。木卫四体积略大于月球,但因冰含量高,其质量反而略轻。目前,ESA的冰质木卫探测器(JUICE)任务和NASA的木卫二快船号(Europa Clipper)任务正启程前往木星,以更深入探索木星最大的几颗卫星的奥秘。

斯科茨布拉夫国家纪念碑, 内布拉斯加州

原文链接

斯科茨布拉夫国家纪念碑, 内布拉斯加州

说明:在GPS问世之前,像斯科茨布卢夫(Scotts Bluff)这样的自然地标就已高耸于大草原之上,为西行的旅人指明方向。在1887年杰林镇(Gering)建镇之前,以及内布拉斯加州于1867年成为美国州份的数十年之前,这些砂岩和泥岩地貌已然引导着成千上万的旅人沿着俄勒冈小径、加利福尼亚小径和摩门教徒小径前行。斯科茨布卢夫国家纪念碑(Scotts Bluff National Monument)以皮毛商人希拉姆·斯科特(Hiram Scott)命名,他曾是落基山皮毛公司(Rocky Mountain Fur Company)的成员,于19世纪20年代在附近地区因神秘原因去世。

国际鲸鲨日

原文链接

国际鲸鲨日

说明:如果你从未见过一条近40英尺长、身上布满斑点的鲸鲨在珊瑚礁间优雅游弋,那你可就错过了精彩的一幕。今天是国际鲸鲨日,提醒我们这些行动缓慢的巨型生物需要我们的关注。自2008年首次设立以来,这一天被研究人员和海洋保护倡导者用来聚焦保护工作,并警示船只撞击、塑料污染和无序旅游等威胁。
鲸鲨是海洋中最大的鱼类,但别被“鲨鱼”这个词迷惑了。它们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巨型生物,对人类毫无兴趣。鲸鲨分布于从马尔代夫和莫桑比克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温暖水域,常出现在食物丰富、水流平缓的区域。它们的嘴巴可张开超过四英尺宽,但进食时靠吸吮而非咬合。每只鲸鲨都有独特的白色斑点和条纹图案——没有两只相同——研究人员利用这些图案来追踪个体。它们的繁殖模式仍 largely 是个谜,但它们是卵胎生,即幼崽在母体内部孵化后才出生。在像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它们的故事提醒我们,海洋生命中仍有太多未知,而保护我们已知处于危险中的生物是多么重要。

马约尔广场鸟瞰图, 马德里,西班牙

原文链接

马约尔广场鸟瞰图, 马德里,西班牙

说明:从高处俯瞰,马德里(西班牙首都)的马约尔广场(Plaza Mayor)上,整齐的拱廊与瓦片屋顶交织成一幅令人着迷的建筑和谐画卷。这片历史悠久的空间曾是热闹的集市广场“阿拉巴尔广场”(Plaza del Arrabal)的所在地,见证了这座城市数百年来的变迁。这一转变始于1561年,当时皇家法院从托莱多迁至马德里,广场随之归入马德里管辖。受秩序与宏伟愿景的启发,菲利普二世重新构想了这片广场——尽管实际施工直至菲利普三世统治时期的1617年才正式展开。
该广场采用矩形布局,四周环绕着三层高的建筑,共设有237个朝内的阳台。广场共有十个入口,其中九个设有门禁。广场中央矗立着菲利普三世的骑马雕像,该雕像于1848年增设。多年来,该广场曾举办过从地方节庆、斗牛活动到封圣仪式和皇家典礼等各类活动。如今,它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聚集地,举办复活节鼓乐游行、户外音乐会、年度圣诞市场,以及每周日早上的邮票和硬币收藏家市场。

大白鹭,匈牙利

原文链接

大白鹭,匈牙利

说明: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大白鹭吧。它们分布在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部分地区,经常在湿地、潮滩和平静的溪流中涉水。它们耐心而精准,会一动不动地站上几分钟,等待着最佳时机发动闪电般的攻击。鱼类是它们的主要猎物,但也捕食青蛙、爬行动物,甚至小型哺乳动物。大白鹭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国见于东北、河北、江苏、云南、广东、海南、台湾等地。栖息于河川、海滨、沼泽湿地或水田中。性颇机警,见人即飞去。白天多单独寻觅食物,在食物丰富的区域内,也成小群活动。

瑟沃格湖,瓦加尔岛,法罗群岛

原文链接

瑟沃格湖,瓦加尔岛,法罗群岛

说明:大自然自有其奇妙之处,瑟沃格湖(Sørvágsvatn)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之一。世界湖泊日是探索法罗群岛(丹麦王国的一个自治行政区)这片视错觉的绝佳时机。这座位于沃格岛上的湖泊也被称为莱蒂斯湖(Leitisvatn),看似漂浮在海平面之上。实际上,它的海拔不到100英尺。索尔瓦格斯湖是法罗群岛最大的湖泊,面积约1.3平方英里,为Bøsdalafossur瀑布Bøsdalafossur提供水源,瀑布的湖水在那里奔腾而下,最终倾泻而入大海。
值此世界湖泊日之际,瑟沃格湖(Sørvágsvatn)提醒我们湖泊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提供休闲娱乐,还储存淡水,调节当地气候,并支持生物多样性。然而,如今许多湖泊正面临威胁。污染、过度使用、气候变化和水位波动正给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所以,下次看地图时,请将湖泊视为不仅仅是蓝色的点,而是我们这个世界中充满生机、值得我们关爱和关注的部分。

WISPIT 2b:系外行星在原行星盘中刻蚀缝隙

原文链接

WISPIT 2b:系外行星在原行星盘中刻蚀缝隙

说明:图中的黄点是什么?是一颗位于太阳系外的年轻行星。这张照片由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VLT)拍摄,意外捕捉到了与45亿年前太阳系诞生过程高度相似的遥远场景。虽然我们无法穿越时空目睹地球的形成过程,但望远镜让我们得以观察发生在其他恒星周围的类似演化现象。照片中央是一颗类太阳的年轻恒星,星冕仪遮蔽了它的强烈光芒。环绕恒星的明亮尘埃盘——原行星盘,正是创造行星的原材料。盘上的缝隙和同心环结构揭示了一颗新生的行星,它正通过引力聚集着气体与尘埃,在绕恒星运行的同时清扫着自己的轨道。尽管天文学家先前已拍摄到了嵌在原行星盘中的行星,但本次观测首次记录到了系外行星在原行星盘中刻蚀出缝隙的动态过程——这是人类第一次亲眼看到行星的形成过程。

圆规座X-1:非洲星云中的喷流

原文链接

圆规座X-1:非洲星云中的喷流

说明:当中子星从超新星爆发中诞生时,喷流形成得有多快?非洲星云提供了线索。这个超新星遗迹环绕着圆规座X-1双星系统,后者由一颗X射线中子星及其相互绕转的伴星构成。这幅图片由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的ThunderKAT团队拍摄,显示了该星云内部圆规座X-1当前活跃喷流的明亮核-瓣结构。诞生仅4600年的圆规座X-1可能是微型类星体SS 433的“小妹”。然而,新发现的气泡(从星云右上方的环状孔洞射出)以及左下部的环结构表明,这里曾存在其他喷流。计算机模拟显示,这些喷流形成于超新星爆发后的100年内,持续了约1000年。令人惊讶的是,要产生观测到的气泡,喷流的强度需远超此前认为年轻中子星可能释放的能量。

阿尔贝罗贝洛的特鲁洛建筑,普利亚大区,意大利

原文链接

阿尔贝罗贝洛的特鲁洛建筑,普利亚大区,意大利

说明:如果童话故事里有建筑师,他们或许能创造出像意大利阿尔贝罗贝洛那样的景象。但这座小镇的标志性建筑——特鲁利(trulli,单数为trullo),并非靠魔杖,而是石灰岩、无砂浆砌筑,以及——根据某些理论——一些逃税手段——才得以建成。这些粉刷过的石屋顶部是干砌的石灰岩屋顶,形状像倒置的冰淇淋蛋筒。这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技术,在阿尔贝罗贝洛,更是巧妙之举。据说早在14世纪,当地人就试图通过建造房屋来逃避房产税,因为国王的税务官来袭时,这些房屋很容易被拆除。
阿尔贝罗贝洛的特鲁利并非孤例。像蒙蒂区(Rione Monti)和小阿亚区(Aia Piccola)这样的整个街区都挤满了这些奇特的建筑。有些至今仍有人居住,有些则被改造成咖啡馆、纪念品商店和小型博物馆。你甚至还能找到一座特鲁利风格的教堂。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尔贝罗贝洛的特鲁利列为世界遗产。一个漏洞成为地标建筑的情况并非每天都有。

方解石温泉区和黄石河,美国

原文链接

方解石温泉区和黄石河,美国

说明:黄石河是美国本土48州最后一条未建坝的主要河流,它从黄石公园东南方向发源,全长671英里(1080公里),汇入密苏里河,最终汇入大西洋。这座地热与峡谷交汇的观景台,让您近距离欣赏黄石河蜿蜒流经熔岩锻造的峡谷的壮丽景色。沿着玄武岩峭壁,可以看到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水仍在冒着热气,形成了白色的矿藏,方解石泉也因此得名。您或许还能看到白头鹰在头顶滑翔,或是野牛在附近悠闲地休息。黄石公园不仅仅是一个公园,它更是一座拥有游客中心的超级火山。

英格兰的欧洲黇鹿

原文链接

英格兰的欧洲黇鹿

说明:扁平的鹿角?没错。斑点的皮毛?没错。灌木丛里的斜眼?也没错。跟欧洲黇鹿打个招呼吧。几个世纪以来,这些中等体型的鹿一直昂首阔步地穿梭于英国的林地和公园之中。虽然它们看起来很像家,但它们并非土生土长的。罗马人很可能把它们带到了这里,后来诺曼人又使它们在狩猎公园里变得常见。如今,它们已成为从苏塞克斯郡到苏格兰各地风景的常客。
夏季,这些动物的皮毛呈红褐色,带有白色斑点。冬季到来,它们会换上更深、更灰的颜色。雄鹿长着宽大的铲形鹿角,不像红鹿或狍子那样尖尖的鹿角。秋季,雄鹿在发情期会互相碰撞鹿角,争夺雌鹿的注意力。黇鹿主要以草和树叶为食,但它们不会对香草、灌木或偶尔从果树上摘下来的零食嗤之以鼻。尽管它们举止优雅,但如果受到惊吓,也会迅速逃窜。你看到那闪闪发光的白色尾巴了吗?那是它们在说“该跑了”。这也是向鹿群其他成员发出的信号。

诺日朗瀑布, 四川, 中国

原文链接

诺日朗瀑布, 四川, 中国

说明:立秋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意味着夏季的炎热将从此消失。不过,天气依然闷热,不像秋天。人们称这种天气为 “秋老虎”,通常从8月22日左右开始,到8月24日左右结束。
诺日朗瀑布距四川省会成都400公里,位于九寨沟景区中部,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典型藏式建筑的游客服务中心仅 300米(984英尺)。诺日朗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男性之神,强壮而威武。它海拔2365米(7759英尺),是中国最大的洞穴瀑布之一。

帕卢斯连绵起伏的丘陵,华盛顿州

原文链接

帕卢斯连绵起伏的丘陵,华盛顿州

说明:一波又一波的柔软丘陵绵延于帕卢斯地区。这片宁静的区域位于华盛顿州东南部,向爱达荷州和俄勒冈州的边界延伸。覆盖着小麦的坡地随着季节更迭而变换色彩。春季,丘陵呈现出郁郁葱葱的绿色,年轻的小麦和大麦开始生长;夏季则转变为干燥的金黄色,作物即将收割。
常被誉为华盛顿州最宁静的自然奇观之一,帕卢斯地区标志性的起伏山丘源于一段古老而引人入胜的地质故事。这些类似沙丘的山丘并非由河流或地壳运动塑造,而是由来自干旱西南部的风吹尘土和细粒淤泥(即“黄土”)在数千年中逐渐堆积而成。在冰河时代,来自加拿大的冰川将岩石磨成细小的“冰川粉”,这些粉尘流入史前时期的冰川密苏拉湖。当冰坝决堤时,洪水席卷了华盛顿州东部,留下层层淤泥。随后,主导风将这些尘埃带到该地区,沉积成我们今天所见的丘陵。

英仙座流星雨和群外流星

原文链接

英仙座流星雨和群外流星

说明:在这幅8月13日黎明前拍摄的星空图片中,大部分的流星都所属于英仙座流星雨,它们正坠落到地球上。你可以很容易地辨认出哪些是属于英仙座流星雨的轨迹。它们的轨迹似乎都汇聚在一个叫做辐射点的位置上,即英仙座天区内的一个点,位于画面顶部之外。在地球上朝辐射点看去,就是其母体109P/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的轨道方向。这幅图片是由大约500张照片合成的,并将拍到的每一颗流星都呈现于同一画面中。所有照片都是在奥地利布尔根兰州门希霍夫附近的一座风力发电场拍摄的,总计拍摄了2.5小时。发电风机上的红灯点缀着前景。当天也是金星木星相合的时候,图中两颗明亮的行星静静地悬挂在东方地平线之上。

穗䳭,峰区国家公园,英格兰

原文链接

穗䳭,峰区国家公园,英格兰

说明:即便你不是鸟类专家,也不难注意到白尾穗䳭在开阔地面上快速飞奔的身影。这些地栖鸣禽属于水芹属,以直立的姿态和在栖木之间跳跃或奔跑的习性而闻名。尽管名称听起来与谷物有关,白尾穗䳭其实与小麦毫无关系,其名称是“白屁股”这一古老短语的变体,源于该属大多数鸟类所拥有的醒目白色臀部。全球大约有20种白尾穗䳭,但在美国,人们最有可能遇到的是北方穗䳭。这类小鸟体重不足一盎司,却能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夏季栖息地与非洲的越冬地之间往返数千英里。它们的迁徙路线横跨海洋与大陆,是同等体型鸟类中最长的之一。与许多常见的后院鸣禽不同,穗䳭偏爱低矮植被覆盖的开阔地带,在那里它们能够奔跑并迅速扑向昆虫。虽然北美的大多数观鸟者只有在更偏远的北方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但穗䳭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却分布广泛。

博尼法乔城堡,科西嘉岛南部,法国

原文链接

博尼法乔城堡,科西嘉岛南部,法国

说明:位于科西嘉岛南端边缘的博尼法乔,隔着狭窄的海峡遥望撒丁岛,石灰岩峭壁高耸于海浪之上。最初,这里并非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而是作为沿海防御工事而建立,在数百年间守护着地中海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公元828年,托斯卡纳的博尼法斯二世创建了博尼法乔公社,这里逐渐成为商人、士兵与水手聚集的地方,各方人群共同推动了城镇的发展。博尼法乔分为两部分:老城区(又称上城)位于高耸的悬崖之上,坐落在最初的城堡围墙内;而下方的滨海区则沿着狭长的海湾分布,拥有港口、海边住宅和日益发展的山谷社区。
在博尼法乔,城堡是不可错过的地标。这座城堡最初建于9世纪,后来不断扩建。如今,游客可以漫步在宁静的街道、古老的军事建筑与鹅卵石铺就的小巷中。周边还有“海洋公墓”、阿拉贡国王台阶,以及如今作为小型博物馆开放的旗帜堡垒等景点,等待人们前来探索。

梦里的风景 摄影师thaddäus

原文链接

梦里的风景 梦里的风景 梦里的风景

梦里的风景 梦里的风景

老照片

原文链接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2.39 :1 的风景,来自台湾摄影师黃柏雯(Bo Wen HUANG)摄影系列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原文链接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台湾各地的小角落

有趣的街头 捕捉的街头有趣的瞬间,摄影师Tavepong Pratoomwong作品

原文链接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有趣的街头

网站 & 资源

QuickKV

Thank Cover of this article by Stephen Leonardi

Lau Joe & Soar Freely All rights reserved.
最后修改于 2025-09-02 12:00:00
本网站已正常运行
发表了149篇文章 · 总计1,630.71k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