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SF周刊」2025年第21期

「SF周刊」2025年第21期

文章

揭秘“邪修”郑州帮:编辑10万人,日产笔记50万+

郑州帮,一个依靠批量生产笔记和私域运营在小红书上崛起的电商群体,其核心在于通过“蚂蚁雄兵”战术获取流量。他们通过标准化的内容生产流程和极致人效,快速占领市场。然而,这种模式也因违规操作和损害用户体验受到平台打击。面对平台治理,郑州帮正在转型,尝试升级内容、拥抱付费、深耕私域、品牌化。尽管备受争议,郑州帮的快速应变能力、对平台规则的深刻理解以及极致人效仍然值得借鉴。
社会 文化

摘抄:不久前,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文章《中国四大新“赛博商帮”:从造富神话到白牌困局》中,分享了4个特殊的电商创业群体:
私域王者郑州帮、投流大咖厦门帮,以及具备MCN和产业链优势的安徽帮、广州帮。
赛博商帮们凭借各具特色的打法,在商业上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绩,一度让不少品牌、商家奔赴千里学习取经,但因为他们打法上的争议性,赛博商帮们也引得用户反感、平台打压,被吴晓波评价为“极致效率的囚徒”。
相比主流商业打法,困于资源、信息劣势的赛博商帮们大多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凝结着草根营销智慧的民科打法,比如郑州帮的典型打法是:通过蚂蚁雄兵战术将海量内容发布在海量账号上,批量、可复制地获得大批免费流量,进而在私域售卖白牌产品,最终完成整个商业闭环。
这套打法的问题在于,不仅涉嫌批量养号、站外引流等违规操作,海量内容的发布也可能破坏平台强调真实分享的社区生态。不久前,小红书公布2025年上半年社区虚假内容治理成果,共封禁批量造假黑灰产账号超1000万个,这也被认为是小红书对郑州帮的又一轮打击。小红书方面表示,所谓“郑州帮模式”等批量生产虚假营销内容的违规行为严重损害用户和品牌权益,扰乱社区秩序,违背小红书“真诚分享,友好沟通”的社区公约,平台将对此进行持续打击。

摘抄:郑州帮的诞生,源于一群草根商家的自救。
作为非传统电商核心区,因为缺乏成熟的电商生态、技术支持和信息优势,郑州本地的淘宝商家一直算得上是行业边缘人。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到处找免费流量。
“最开始我们是在百度知道发引流帖,比如先用一个账号问‘手冻伤了怎么办’,再用另一个账号回复‘可以去淘宝搜一下某款冻伤膏’。”罗峰说,这种玩法虽然没有太大流量,但至少能让团队活下来。
2018年,五六家郑州商家避开当时大热的抖音,选择在当时还没多少人关注的小红书,尝试用引流贴给淘宝店铺引流,没想到效果极好。据罗峰说,当时一家做备孕类的商家,仅靠一篇小红书笔记,一个月就能为淘宝店铺贡献100万元销售额。这给罗峰带来了极大震撼。
2019年5月,一位郑州本地商家牵头成立了一个电商社群,并于次月组织郑州本地商家的第一次小红书企业游学,开始推广郑州帮打法。自此,涵盖淘宝店主、小说分销商、二手手机商等草根商家的郑州帮开始成型。等到2021年,在某次线下沙龙活动中,这位商家拉出横幅,首次提出“郑州帮”这一称号。
“当时我们主要做的是准备大量素人账号,然后通过大量笔记内容预埋关键词,引导用户搜索对应关键词,最终到淘宝天猫成交。”罗峰介绍,郑州帮的逻辑是,单个引流贴的流量有限,小红书的单品销售上限也不高,但只要多发引流贴,同时销售多个单品,就可以把生意做得很大。
这套打法极其考验内容生产能力和流量变现能力。为此,郑州帮打磨出了一整套内容SOP。
在郑州帮,一个新手小白刚入职就会拿到一份“七天带教文档”,里面详细解释了平台规则和拍照修图、达人沟通、样品回收等工作细节,保证新员工7天就能上手工作。为了进一步降低对编辑的能力要求,郑州帮每个编辑小组通常只会负责1-2个品类。
内容生产环节,一篇笔记通常会经历搜寻爆文-拆解框架-填充素材三个环节,基层编辑大多只需要负责填充素材。比如罗峰的公司就准备了2000个可以直接用美图秀秀修改的图片模版,并根据天猫等平台的用户评价为每个产品整理出200多个产品优缺点。一个编辑入职后,唯一要做的就是组装笔记。
得益于这套内容生产机制,一名大专毕业的白板应届生,一天至少能生产5篇笔记。“郑州帮的逻辑一直是用60分的人生产60分的内容,但流程一定要做到120分。”罗峰透露,郑州帮80%的员工都是大专生。

摘抄:2020年9月,小红书推出啄木鸟行动,严厉打击水下营销行为,大批郑州帮商家损失惨重。2024年下半年,小红书屏蔽让郑州帮迎来大发展的横测笔记,不少依赖横测笔记的郑州帮商家直接消失。今年4月,小红书再次发布公告,重点打击假号和违规号、违规营销笔记,水军评论。随着小红书官方的持续点名,业内曾出现“郑州帮已死”等观点。

摘抄:流量方面,因为小红书的流量机制,早期郑州帮的流量打法是通过海量养号薅平台基础流量,最终量变引发质变,但现在郑州帮更多通过不同渠道分发内容。目前郑州帮投放内容的账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孵的员工号、蓝V号、专业号,这是小红书官方认证的合规账号;一类是小红书平台上活跃的七八十万达人,这是真实活跃的优质账号。
2024年开始,郑州帮还从免费流打法转向付费流打法,在小红书积极付费投流。罗峰介绍,郑州帮的头部商家早已开始规模化付费投放,有的商家还和小红书签署了过亿广告年框。

波兰再次发现新石器时代巨石墓

波兰考古学家发现了两座距今约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梯形巨石墓,比埃及金字塔更古老。这些墓葬位于波兰中西部,呈梯形土丘,最长可达200米,被称为“波兰金字塔”或“巨人之墓”。墓葬由漏斗杯文化时期建造,可能用于安葬社会中的重要人物,并有陪葬品。考古学家通过空中激光扫描和地面挖掘定位墓葬,专家认为其梯形设计与当时房屋风格相关。虽然墓葬高度不高,但其规模和设计在波兰独具特色,展现了早期欧洲农业社会埋葬死者的独特方式。
艺术 文化 历史

图片来源:RA Kearton//Getty Images  《Popular Mechanics》

汪前进谈郑和航海技术与地图知识的大爆发

汪前进教授探讨了《郑和航海图》及其背后的航海技术与知识。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航海图,展现了从中国到非洲的广阔航海范围,并详细记载了地文、罗盘、水文、气象、人文和天文导航等多种导航方式。郑和航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汲取了前人的经验,并结合郑和船队六次远航实践绘制而成。郑和航海对知识界产生了冲击,航海图融合了中西方知识,并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艺术 文化 历史

摘抄:在这次专访中,汪前进教授向读者科普了《郑和航海图》的基本情况以及郑和时代的航海技术;对于该图所涉及的域外地理、海洋状况、远航技术以及地图绘制方面留给后世的重要疑点问题,也向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中,“郑和航海图一百问”栏目所记下的问题已逾百个。他坦言这些问题是随想随记,有些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发现本身不能成立;有些已做了初步研究,且向学界进行了报告;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收集文献进行认真琢磨与探讨。总之,六个世纪之后,郑和远航于学者而言仍是一座知识与学术的富矿。

摘抄:今年是郑和下西洋六百二十周年,我们从《郑和航海图》谈起吧。说《郑和航海图》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航海图,所谓“现存最早”容易理解,何谓“最完整”,如何理解这个表述?
汪前进:先说这幅图的名字。这幅图原本有一个完整的名字——《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它收在明代茅元仪编的《武备志》中。学者发现这幅图后就开展研究,看看这到底是幅什么地图。欧洲学者戴文达(Duyvendak)疑即是“郑和航海路线”,伯希和(Paul Pelliot)认为与“郑和同时”,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则直称为“郑和航海图”,其所依据即是《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图前的叙言:“……明起于东,故文皇(永乐)帝航海之使不知几十万里,天实启之,不可强也。当是时,臣为内竖郑和,亦不辱命焉……。”向达先生对其进行了整理、研究,也以“郑和航海图”为名将其出版,此是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的《郑和航海图》,于是我们习惯称之为“郑和航海图”。虽然称之为“郑和航海图”比较简单明了,但这有悖于中国历史上的规矩,因为史书中很少发现有以一个官员的名字来命名表现国家活动的地图的。

摘抄:第二,从导航的形式来讲,它也很“完整”。首先,它有“地文导航”。什么叫地文导航?就是利用地貌作为标志物进行导航。它把陆地上和海上的地物都表现出来了,这种表现,一方面是可以看出船队所走过的地方;另一方面从航海的角度来讲,这些地物实际上就是重要标志,看到了什么,就知道到达了哪里。其次,它有“物理导航”(或直接称“罗盘导航”)。图上虽然没有画罗盘线(西方称之为“玫瑰线”),可标注了针路(指南针所指引的路线)。图中的虚线是船队走的水路即航路,虚线旁的所写的文字就是“针路”。这种“针路”包含几个内容:一是起始点地名与到达点地名,即从哪里到哪里,二是走什么方位。针路不用“东、南、西、北”表示方位,而是用中国的八卦、天干、地支一起来表示方位,共二十四个方位(八个卦中的四个、十个天干中的八个、十二地支的全部:即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有了这套方位的记载,就说明用的是“罗盘导航”。其三,针路中还记载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的距离是多少“更”,这个“更”就是距离。过去用的不是今天的“海里”概念,而是“用时间表示空间”。将一天分为十更,针路记载的“更”就是一更(时间)所航行的路程。这就好比,你问人家从这里到哪里有多远,人家告诉你用“一袋烟的工夫就到了”,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你也有疑问,逆水顺水、逆风顺风又或者海上航行情形多变,航行速度肯定不是匀速的那怎么办?那不管,取一个平均数就行了。所以,这是一个概数,不是完全准确的。“一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其数值是不一样的,有四十五海里、五十海里与六十海里之别。

摘抄:第三,从画法上看,《郑和航海图》是非常完整的。这幅图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画面从右至左呈“一字形”展开。那么,从地理方位上看,我们知道郑和船队从南京出发,是顺江东下,过了崇明岛出长江口便要往南行,可是这幅图上并没有画一个弯;南行至马六甲便要向西行,也没有画拐了一个大弯啊。那么,它的方位不就存在问题了吗?其实,这幅图与中国古代的长卷山水画《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的画法是一样的,用的是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有别于西方绘画使用的“焦点透视法”。

摘抄:学者研究认为,这幅图是郑和第六次航海之后所绘制的,它体现的是郑和航队六次出海航行的信息【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405年7月11日)、第二次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第三次永乐七年九月(公元1409年10月)、第四次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十一月、第五次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1416年12月28日)、第六次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421年3月3日)、第七次宣德五年六月九日(公元1430年6月29日)】。怎么确认这一点的呢?因为跟随郑和航队中有人留下了文献(可惜航海医生陈良绍《遐观集》、匡愚《华夷胜览》等随船人员著作已失传),比如马欢的《瀛涯胜览》【第一次就跟随郑和下西洋,即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后又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和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共三次下西洋;为郑和下西洋的第四、六、七次。】、费信的《星槎胜览》【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年(公元1412年)、十三年(公元1415年)、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四次随郑和等下西洋】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记录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经过】,这些人是在不同时间跟随郑和出海航行的,所以这些文字记录了他们参与的那一次的航海路线、地名、见闻等等。那么,两相对照,我们就可以看出《郑和航海图》是综合了前六次的信息,全部汇在一起。也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将七次航海路线信息分别开来,形成了《新编郑和航海图集》(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等,1988年11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这样每一次的路线行程看得更清晰些。另一方面,它所叠加的信息还有出海和回航的路线。我们可以看到图上针路的书写方向有不同。所以,郑和船队第一次下西洋肯定有另外一幅图,不是现存的这幅图。因为既然是第一次,那图上的针路肯定是在船队完成航海后知道了怎么走而记录下来的。

摘抄:至于说,在郑和航海之前,他们能看到什么样的资料,是不是有近海一点的航海经验或者海图,我想这是有可能的。宋代有一部书叫《诸番志》,这是当时来华的外国人到了海关,就要备案,讲自己从哪里来之类的,这些信息就留在了《诸番志》中【作者赵汝适(1170年4月12日—1231年8月11日),南宋宗室,宋太宗赵炅八世孙,宋宁宗嘉定(1208—1224)末至宋理宗宝庆(1225–1227)初,初任泉州市舶司提举时于“暇日阅诸蕃图”并“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理之联属,山择之蓄产,译以华言。”】。到了元代,汪大渊写了一部书叫《岛夷志略》【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于至正九年(1349年)撰写。该书基于作者1330年、1337年两次随商船航海的亲历见闻,系统记录了亚、非、澳三洲二百二十余个地区的山川、物产及社会风俗,涵盖澎湖、爪哇、东非等地。】,就是他乘别人的船去航海,从泉州出发,经交趾、占城,游历所及东南亚、印度洋等地,其中记载的外国地名,很多是与《郑和航海图》相同的,可见当时已有远洋航行。只是以地图的形式流传并保存下来的文献,我们还没有看到。《郑和航海图》已经是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了。元代的《海道经》(前有明嘉靖中应良序,疑为元初人所撰,而后人增修之。现存只有明版。)倒是有附图(即《海道指南图》,原图没有注明作者与出版时间,专家推断可能也是绘于明永乐年间刻书之时,但其图是明人根据元人底稿绘制的。),但其内容是中国人记录漕运贸易。因为元代内河经常出问题,于是漕运改走海上,从杭州一直到大都,但它是近海航行,完全可以看海岸地物而行,没有针路,与远航大不相同。明朝初年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在永乐皇帝之前便有一幅中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流传下来了,这幅图居然将非洲与欧洲表现出来了。

摘抄:汪前进:罗盘就是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最先是在陆地上使用,主要用于看风水。那么,罗盘是怎么从陆地到海上的呢?我们知道江西特别信风水,有风水门派,擅做罗盘。有学者研究说,江西人的风水罗盘后来传到福建,而福建沿海人出海多,于是他们把罗盘带到了海上。但是在远洋航行中,用于导航的罗盘不必像陆上使用的那般精确,它只用于在船行驶中校正大致方向。一般在海上,罗盘有十二个方位就够了,最多再取夹角,形成二十四个方位。但是也不排除在某些特别的地方,要说明更精确的方向,那么就在这二十四个方位的夹角中再分,怎么分呢?就是用“线”,从中心点将夹角再根据需要分出二、三、四等份,一份就叫一线(《顺风相送》一书上便有记录)。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用法。这个用法传承了很久,可以说是一个“活的”的传统。其呈现形式与《郑和航海图》上的针路差不多。在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都收藏有“更路簿”(或者叫“针路簿”)。近些年在海南省潭门镇渔民手中也有发现,这些我们现在都能看到,也就是说在几十年前沿海的老渔民去南沙、西沙,就是照着这个针路簿记载的航线走的(见《中国历代海路针经》,陈佳荣、朱鉴秋主编,2016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这些针路簿与《郑和航海图》不同的是,它没有具体的图,或者只有极少的图,主要是文字记载的针路。也就是说,这样的航海技术在郑和时代已经很成熟了,而且世世代代在流传、使用,在现代无线电导航大规模使用以前,渔民还是在用这样的航海技术进行远洋航海。

摘抄:汪前进:“水文导航”,比如根据水的颜色、水面浮游物来进行导航。在长江口、黄河口,一边是淡水一边是海水,水质不同,那么,是可以看到区别的,如所谓的“泾渭分明”,大家都可以理解。即使不在河口,在外海,这个水质的区别也是可以看出来的。再举一例,古书所讲的“黑水洋”是琉球群岛和台湾岛之间的一片海域。为什么叫“黑水”,因为二者之间有一个特别深的沟,那么,海沟越深,看起来水色更深。有这样的观察,它就形成了一个地标,这不就具有导航性质了嘛。水文中还有潮汐和洋流。再以琉球为例,在台湾岛边上有个自南而北的洋流,船行至此,很容易被洋流带走。所以历史上有“大琉球”(琉球群岛)、“小琉球”(台湾岛),有的人会有疑问,怎么台湾岛那么大会被称为“小琉球”呢?其实就与航海中遇到洋流有关,洋流把船带到了更远处,那么大岛远看起来也变小了,而因为船离琉球群岛更近,那么小岛也变大了。再者,如果船员对生物有足够的了解,那么也可以利用生物导航,不同水域的鱼、海鸟也有不同,这些在郑和航海的相关文献中都可以看到,只是图上没有表现出来。

摘抄:汪前进:我们先来看《郑和航海图》中的牵星图,基本都是在印度洋海域范围内。能看到陆地上的一个点是忽鲁谟斯,也就是阿拉伯半岛。为什么在这里用牵星图?因为郑和船队没有沿印度半岛近海岸走,那样的话路程就远多了,穿过印度洋向西到达非洲最近。但是在浩渺的海上航行靠什么导航呢?没有地物参照,罗盘虽然可以用,但是古人已经发现罗盘的磁方位不是真地理方位,地磁极是在不断变化的,它与地理北极不相重合。那就只能靠星星。北极点上没有星,但附近有北极星,故将北极星当成北极,这中间虽然有点距离,但对于航海而言,这个误差还是可以接受的。《郑和航海图》后附有四幅牵星图,每一幅都从四个方向观察星星,这就是天文导航。此前,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相关记载,今人也不了解此种技术。那么,这种牵星术是中国传统故有的呢,还是域外传进来的?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摘抄:汪前进:比较中西海图,最大的差异在于大地观。西方人是地圆思想,中国人是“天圆地方”思想。尽管汉代张衡的“浑天说”说“地如鸡子黄”,即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但这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官方天文学家基本上是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画地图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地球的曲率,故也不需要用地图投影。其实,中国人画星图是有投影的,因为天是圆的嘛。这个认识是根深蒂固的。
有人会说僧一行的大地测量,但“大地测量”是我们后来给它的名字。僧一行测的是北极高度,史书记载中称为“北极高”或“北极出地”,从没称之为“纬度”。也没有“经度”的概念,也就不会去测量“经度”。但是,中国古人画星图是有坐标的,一个是去极度,一个是入宿度,这两个就相当于纬度和经度。中国什么时候在表达地理位置的时候用到经纬度的概念?是在元代。成吉思汗请做天文工作的专家到撒马尔罕学习,他们与阿拉伯天文学家有紧密的接触,在讨论月食时,发现不同的地方看到月食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有“里差”,即东西两地有很大的距离。这个“里差”就是经度差。可惜当时还不叫“经度”,等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后,才称之为“经度”。

《塞尔登地图》,英国人塞尔登(Johan Selden)私人藏品,1654年入藏。现藏于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编号:MS.Selden supra 105) 《塞尔登地图》局部(西式罗盘与比例尺)

摘抄:今天我还带来一幅图——《塞尔登地图》(收藏于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这是一幅海域图,其范围北边到中国北部,南边到了马来西亚、东帝汶等。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研究过这个图,出过一本书,其他学者也有研究。这幅图很妙,内容以中国为主,但是又有西方的要素——在图上可以看到西式罗盘、可以看到西方地图上会出现的比例尺,还可以看到中国的针路。那么,这幅图究竟是谁画的呢?一定是个既了解西方,也熟悉中国的人。那么学者讨论认为,可能这幅图是在东南亚的华人所绘制的。

《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编绘。 《东洋南洋海道图》,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编绘。

摘抄:顺着这幅图继续讲,无独有偶,在《塞尔登地图》之前,有两幅康熙时期的地图,一幅题为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编绘,一幅题为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编绘,均呈报给皇帝的,如今都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那两幅图的涉及海域没有《塞尔登地图》这么大,但也是海域图,即南海海域;也有西式罗盘。所以,可见西方航海图或者说西方航海技术在知识上的应用跟中国人或者说跟更南方的中国人是有联系的。

摘抄:再讲一点,关于航海图上的水深。西方航海图上有等深线,欧洲人到达一个海域以后,就把周围地方的水深都量一量,画出等深线。在这一点上呢,中国人更实用主义,只在图上标注可以停泊航船的位置和水深。中国人也测水深,用一条绳子打上结,下面坠着重物,然后放到水下探底,拉上来看水深多少。这个结怎么打呢,基本是一个人臂展,一臂展叫一托,所以中国的古籍或航海图上会记载打水多少托。由此可知,水深的概念中西方都有,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大明混一图》(佚名,公元1389年绘制)

摘抄:汪前进:我们不知道郑和早期拿的是什么样的图,我想他肯定是有一定概念的。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洪武年间的《大明混一图》已经画出了非洲,也画出了欧洲,但陆地形象或者说面积大小是有问题的,但方位是没有问题。《大明混一图》没有画出印度,画了一个看起来更小的地方。复旦大学史地所姚大力教授就认为这有问题。因为古代中国对印度是非常了解的,宋朝即有《西土五印之图》,那怎么这幅图里居然没有把印度画出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觉得郑和航海应该还是有一些“探险”成分的。因为他去的区域还是很大的,这些地方不一定以前都去过,而且有些地方并不在通常的航线上。并且,郑和在航海途中也有派出一些小船队往周围不同方向上去看看,有些小船队,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就没有回来。为什么没回来?是遇难了,还是有什么别的情形,我们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郑和航海相比于元代对于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了解肯定是更多了。何谓“探险”,第一是涉足未知地点吧。我们把《郑和航海图》中的地名和元代《岛夷志略》中所载地名作一比较,多出来的地方就是以前没去过的地方。第二说“险”。郑和下西洋船队很大,抗风险能力强,那跟欧洲人几条船去探险的情况自然不同,就显得不那么“险”。

摘抄:郑和航海这件事,除了曾参与航海的马欢、费信、巩珍等写了并流传下来以外,还有一部书,叫《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对于这部书,中国人从文学层面做的研究比较多,有位德国学者叫普塔克,他对这部书的研究认为,这个故事是根据郑和下西洋的一些材料写成的,其中一些具体的细节都可以得到印证,比如宝船有多大,是怎么样,细节上的描述可以跟史实相印证。有人写这样一部文学作品,这是郑和航海的一个影响吧。从传播角度来讲,它在后世一直流传、出版,这也是影响。当然这不是郑和航海的一手资料,一手资料可能很多但未必流传出来,它藏于档案中,我们也知道档案后来被烧毁了。明代的黄省曾纂修了一部地理志文献——《西洋朝贡典录》,这部书中又收集了郑和航海的一些资料。还有向达先生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发现了两本书,中华书局将其出版,即《顺风相送》《指南正法》。《顺风相送》记载的航路也是来自郑和航海的路线,那说明郑和航海对航海人是有影响的,肯定是因为郑和的路线更好才会被选择。后来有一些海图是根据郑和航海图或者其他材料再绘制的。这方面的相关情况可以去阅读、参考山东大学郑鹤声、郑一钧编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凉州特展”苏州开幕,首涉五胡十六国

“凉州特展”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展出181套272件文物,聚焦汉代河西四郡,深入探讨五胡十六国历史。展览分为六个单元,涵盖王杖诏书令册简、北凉石塔等珍贵文物。凉州自汉代以来,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展览展现了凉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包括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西夏、元明清等,呈现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多样性。展览还探讨了汉代养老制度,粟特人在唐代的融入,以及西夏和藏传佛教对凉州的影响。通过展览,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凉州的历史脉络,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艺术 文化 历史

王杖诏书令册简(左)与彩绘漆木鸠(右),武威市博物馆藏

摘抄: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文物为汉代王杖诏书令册简。1959年7月,甘肃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武威市新华乡缠山村磨嘴子18号汉墓时,发现了一组木简,一共10枚,出土时还有几枚系在一根鸠杖上,从出土位置和残存迹象看,这10枚简应该是捆束后系在鸠杖之上,跟鸠杖一起入葬的,这批简被称为“王杖十简”。1981年,武威磨嘴子汉墓群18号墓又出土了26枚王杖诏书令册简。王杖诏书令册简和1959年出土的王杖十简属同类性质的诏令,内容比王杖十简更丰富更完整,两者相得益彰,同为研究汉代养老制度的珍贵资料。简文内容丰富,记载明确,既有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之人的具体做法,又有尊老养老高年赐王杖的明确规定。
所谓王杖,又称鸠杖,是汉代给年满七十岁以上的长者所颁赐的一种优待凭证。王杖上的杖首为彩绘漆木鸠。王杖诏令册简和彩绘漆木鸠被称为汉代的“养老令”和“敬老卡”,对研究汉代社会制度、法制史、民俗学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王犁评《观念转捩与图式变换》|重塑新时代美术的微观叙事

《观念转捩与图式变换》一书研究了1949年至1957年杭州美术界的变革。 在时代巨变下,艺术家们面临选择,旧的艺术观念与形式逐渐转变, 新的艺术体制建立,“人民美术”成为主流。 书中探讨了杭州艺专的接管、权力结构的转变,以及艺术家身份的重塑。 1953年成为“革命美术”向“建设美术”转型的关键节点,美术创作从服务革命转向服务建设。不同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选择各异,最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影响至今。
艺术 文化 历史

《观念转捩与图式变换:杭州美术研究(1949-1957)》,潘欣信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310页,80.00元

摘抄:二十世纪的美术史,既近也远。这不禁让人悬想,《观念转捩与图式变换:杭州美术研究(1949-1957)》一书的背后,作者潘欣信耗费了怎样的心力来努力把握和书写这一特殊年代的美术史。更何况,他聚焦的1949年至1957年这一阶段的杭州美术界,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与时代的背景——多么吸引人的地点,又是多么微妙的时间节点。在此期间,不知发生了多少与美术相关的故事。这让我想到高峥的《接管杭州:城市改造与干部嬗变(1949-1954)》,以及陈建军的《接管旧美术机构:1949年至1956年中国内地公私美术机构的变迁》,两书都留下了令我心动的阅读记忆。而《观念转捩与图式变换》则让我们看到,一个城市、一所学校在时代大变迁中怎样相应地随之变化,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又怎样绵延不绝——时至今日,在我所身处的杭州这座城市,昔日的激情与光辉依然有所留存,供人体会、感怀。

摘抄:该书不仅呈现了时代大变局中美术家努力做出的选择,也刻画了美术家在抛弃原有技术优势之后,不可避免地要承受的代价——创作中的不适感,“机械、生硬、急促地让美术家放弃熟悉的题材与方法,导致1952年前后美术创作的低潮”。1953-1954年,由于年轻一代美术家不断成长起来,加之社会形势逐渐稳定,基于舆论导向与艺术管理的政策需求,组织上也顺应时代做出了调整。于是,在中国画领域,杭州美术界出现了潘韵的新山水、浙派人物画、潘天寿的“雁荡系列”等。这些都是不同知识背景的艺术家为了应对时代发展,经历了自我调整的“阵痛”之后,最终艰难取得的成果。而油画、雕塑领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版画的江南风情,在“人民艺术观”与专业性要求之间取得了高度统一。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的诞生,既为美术家赢得了专业尊严,又彰显了“人民立场”,为新中国美术树立了榜样,进而也为这群艺术家在时代潮流中奠定了新的身份地位。

摘抄:全书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为“新美术初试与新秩序建构”,第二章为“新美术传播与革新实践”,第三章为“新图式与新审美”。如果说前两章关注的是宏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第三章则回到微观的作品图像研究。作者首先从确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都有哪些创作者参与杭州美术事业入手,由这一参与者的角度,探讨他们如何认知时代任务,又如何确立自我身份的认同。具体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每个时间节点的微观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参与者一方面在动荡之中努力地维持秩序,另一方面也不乏向新政权明确靠近的行动。杭州美术界的艺术观念与形式的改变,不仅源自老解放区美术家们的创作引领和“人民文艺观”的传播,也包括原本在杭美术家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作者从战时文工团美术的余脉出发,展开对新时代文艺环境变迁的微观叙事,细致描绘了这些艺术家如何在一个城市的具体语境中,共同构建起对“人民美术”的最初想象与实践。有太多今天已经远离一般读者的视野,却在那个时代光耀照人的名字,跃动在此书的字里行间。

摘抄:而到1953年前后,面对逐步稳定的社会,新的要求又摆在管理者的面前。在艺术创作应更多发挥宣教功能成为基本共识的前提下,“专业化”的要求被提上日程。如何创作既遵循传统、具有艺术性,又能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作品,成为一个摆在中国画家面前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如上文所提及的那样,无论是被誉为浙江“新山水画的先驱”的潘韵访越之后所创作的作品(被誉为新时代美术的精品),再到教学改革中诞生的浙派人物画,以及潘天寿雁荡图式的产生,应该说都是顺应时代的产物。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艺术才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由这一困惑出发,经历一系列学理论争和革新措施后,慢慢成为杭州美术主流的,不是来自延安美术传统的木刻、年画或业余美术,也不是中国古典绘画传统的山水花鸟,更不是原来流行于国立艺专的西方现代艺术,而是从中国古典绘画传统发展而来的新人物、新山水,以及包括现实主义(后来又含浪漫主义)的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等。这一类艺术形式由于能够平衡专业性和功用性,从而占据专业美术舞台的中心位置,而这种平衡达成的共识,也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整个美术界的主流意识形态。
个体对生命经历的叙述,会成为后来者的一个机会,让我们得以从这些叙述所呈现的时代变化中,真正了解、认识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观念转捩与图式变换》一书为我们理解1949年后迅速建立的美术组织体制变革,以及艺术家个体随之而来的身份与观念转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作者指出,在新的艺术功能要求之下,艺术观念与风格样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不同艺术家在时代剧变中的选择,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以一个城市为观察现场,本书呈现了美术体制的重构过程及主流美术观念的形成逻辑,使我们得以追溯其对当下中国美术生态的持续影响。

4Columns Is Closing up Shop. Here Are 10 Unmissable Pieces From Their Archives. 4Columns 将要关闭。以下是他们档案中 10 篇不容错过的文章。

4Columns 是一家专注于长篇艺术评论的网站,即将于明年夏天关闭。该网站以涵盖实验戏剧、时尚和爵士乐等边缘主题而闻名,其评论文章风格多样,涵盖了对已故传奇人物的温暖挽歌和偶尔的尖锐批评。文章推荐包括 Amy Taubin 对电影《爱乐之城》的评论,Harmony Holiday 对法老·桑德斯的专辑《承诺》的颂歌,Michelle Orange 对格蕾塔·葛韦格的《小妇人》的评论等。其他推荐还包括Sasha Frere-Jones 对伊丽莎白·哈德威克的散文集的评论,Hanif Abdurraqib对《电子情书》的评论,Sukhdev Sandhu对 The Fall 乐队相关文章的评论,Tobi Haslett对电影《我不是你的黑人》的评论,Andrew Chan对Louise Glück诗歌的评论,Aruna D’Souza对“黑人索引”展览的评论,以及Beatrice Loayza对电影《时光流逝的感觉》的评论。
艺术 文化 历史

宋代牧溪对日本水墨的影响有多大?

牧溪的禅画对日本水墨画影响深远,尤其体现在侘寂风的形成。根津美术馆的“唐绘”特展展出了牧溪的《渔村夕照图》等作品,以及李安忠的《鹑图》等,反映了日本中世时期对中国绘画的收藏与模仿。牧溪的留白、水墨技法和“潇湘八景”图的意境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审美,成为“禅馀画派”的鼻祖,影响了室町时代的绘画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水墨画流派。展览还展示了宋元时期其他画家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绘画对日本文化艺术的滋养和塑造。
艺术 文化 历史

摘抄:新闻发布会上,日本根津美术馆学艺部次长本田諭对《渔村夕照图》的特点进行了如下解读:“三道夕阳的光芒,在画面左侧的山麓缓缓闪烁,洒落下来。这三道光芒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以闪烁的笔触,表现了太阳即将落山的瞬间。其水墨的运用极具戏剧性。”

摘抄:南宋的画僧牧溪被尊为日本“禅馀画派”的鼻祖,风格简逸豪放、自然清净、空灵淡泊,深刻影响了日本审美观念。室町幕府时期,足利义满将军将《潇湘八景图》切割为独立挂轴以便鉴赏。其孙足利义政收藏的279幅宋元画中,牧溪作品占40%(逾百幅),列为“上上品”,远超其他中国画家。

摘抄:不少当代日本艺术家对牧溪也十分推崇。宫崎骏工作室负责人高畑勋曾说:“我喜欢的正是中国水墨画里的留白,比如南宋牧溪的作品……所以我拍《辉夜姬物语》时就学了留白”。作家川端康成也认为:“日本把牧溪视为最高,由此可以窥见中国与日本的不同”。

摘抄:此次展览上的《鹑图》也是根津美术馆的重要藏品。画作描绘的是一只秋天的鹌鹑,背腹有不同颜色的斑羽,左脚踏地,右脚抬起。鹌鹑因其名谐音“安”,常与菊花(谐音“居”)搭配表达“安居乐业”,此作虽无菊,但枸杞与鹌鹑的组合仍强化了“祈福平安”的愿景,反映南宋民众对稳定生活的向往。
此画于室町时代传入日本,为足利幕府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珍藏,成为武家阶层推崇“唐绘”的代表作。其写实风格深刻影响了日本水墨画发展,足利将军府邸的袄绘(推拉门装饰画)曾以李安忠作品为原型创作《鞑靼人狩猎图》。
因无作者落款,学界普遍标注“(传)”,但画风与李安忠传世真迹(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野菊秋鹑图》)高度一致,多次在“唐绘”主题展中作为核心展品展出。

摘抄:从展览图录来看,此次展品共涉及12幅中国绘画。包括:1.南宋 李安忠《鹑图》2.元 钱选《梨花小鸟图》(传)3.南宋马麟《夕阳秋色图》4.元 夏永《钱塘观潮图》(传)5.南宋 夏圭《风雨山水图》(传)6.南宋 牧溪《渔村夕照图》7.南宋 牧溪《龙图》(传)8.南宋 牧溪《竹雀图》(传)9.元 吕敬甫《瓜虫图》10.元 夏永《楼阁山水图》(传)11.南宋 马远《松下人物图》12.明 戴进《山水人物图》(传)

摘抄:比如狩野常信的《四季花鸟图屏风》,他在牧溪的基础上强化形式感,弱化朦胧感,以适配江户武家建筑的屏风装饰需求。沿用了中国诗画母题,也融入日本“侘寂”美学。《潇湘八景》中的孤舟、雁阵等符号,在中国传统中是寄托文人贬谪之愁,而在狩野笔下更倾向于表现自然本身的幽玄之美。

王子榮/《芭蕾復仇曲》:數位性暴力在司法程序中的困境與回望

本文探讨了数字性暴力犯罪在司法程序中的困境。 台湾在2023年修订了四部相关法律,即“四法联防”,试图应对数字性暴力,然而,司法实践中仍面临挑战,例如判决公开的程度和界限,以及停止网域解析的实施难题。文章还提到了对私密性影像犯罪的本质进行正视,呼吁杜绝此类犯罪的滋生。
社会 文化 历史

摘抄:Netflix原創韓國動作片《芭蕾復仇曲》跟前陣子熱映的美國動作驚悚片《捍衛任務:復仇芭蕾》(From the World of John Wick: Ballerina),有著翻譯片名的巧合,相似之處都有芭蕾舞的元素穿插,使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見識到武打設計動作的爽快和乾淨俐落的演員身手,《芭蕾復仇曲》是韓國電影工業直接上線Netflix的電影,在串流為王的時代很容易在琳瑯滿目的選單中被忽視,所以《芭蕾復仇曲》在選角上也下足功夫,由全鐘瑞出任劇中的女特務,而這位演員早已因《聲命線索》獲得影后而聲名大噪,之後更演出《紙房子:韓國篇》被全世界看見,這讓《芭蕾復仇曲》有著明星魅力加持,加上娛樂性十足的內容,讓相對直線敘事的故事有了記憶點。
《芭蕾復仇曲》的故事並不複雜,在劇中擔任私人保鏢的張玉珠(全鐘瑞飾演)在人生低谷時,巧遇了過去的兒時玩伴崔敏熙(朴有琳飾演)。敏熙在蛋糕店打工以外,還是專業的芭蕾舞者,總樂觀奔放地體驗人生,她帶著玉珠到處走走看看,日漸影響了陰鬱的玉珠。在敏熙身上看到不同光芒的玉珠,似乎從這時開始才真正感受到活著的意義。但有一日玉珠卻接到敏熙的最後來電,玉珠趕到現場時發現摯友已經輕生,只留下希望玉珠能找到答案並討回公道的一絲線索。在揭露真相後,玉珠發現敏熙是因為一場夜店邂逅,本來以為只是一場男歡女愛,卻遭到下藥迷昏並被拍攝私密性影像,更可惡的是這場惡夢沒有隨著那一夜而結束,敏熙三不五時都會接到對方的來電,在忌憚對方握有不堪影片下,陷入遭到性剝削的無間地獄。

摘抄:台灣當初爆發換臉不雅影片事件時,各路法學專家翻遍六法全書,發現當換臉不雅影片被散布,除了民事上的肖像權、名譽權的損害賠償以外,在刑罰上可能只有公然侮辱罪可以相繩,保護的力道遠遠不夠。更不用說當時已經暗潮洶湧,充斥著數位性暴力的犯罪黑數,如對於持有未經同意就散布的私密性影像並無刑責、不實性影像規範付之闕如等,不法行為或將更加猖獗與失控。
所以在各方有高度共識下,在2023年針對數位性別暴力犯罪完成了《刑法》、《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與「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的修正,也被稱為「四法聯防」,希望透過這4部法律與時俱進,接住在數位性暴力中落下的被害人。
然而,當立法大張旗鼓之後,司法實務迄今運作情形又如何?或者說,這些新的法制是否發揮如當初預期的效果?遇到了哪些亟待突破的困境?

摘抄:判決必須公開,是來自於法律的要求,這當然也是檢驗司法作為國家公權力的監督機制,但公開裁判也要劃下界線,是以在兒少權益保障或其他的考量下,尚且有其他法律會限制裁判書的公開,如涉及兒少、妨害性自主的案件,當事人的姓名或足以識別的個資都必須隱匿,甚至妨害性自主的判決是不得公開,這已經是司法實務運作行之有年的默契與模式。
可是在知名藝人黃子佼涉案的判決中,因為並非妨害性自主案件,而是持有未成年人私密性影像,所以判決只有遮隱了被害人身分,一般民眾仍可以透過查詢得知判決全貌。然而,法官在犯罪事實、證據的說明上鉅細靡遺,囿於向來司法實務對判決的寫作要求使然,所以在撰寫判決時總力求細節到位,帶來的後果卻遠遠超乎審判者的初心──有沒有可能在這些犯罪細節記載中,讓被害人再度受到二次傷害?尤其此案引起非常廣泛的討論下,鄉民的正義不斷地分享判決要讓大家看看這些惡形惡狀,可不免會給予有心人從這些犯罪細節的描述中(地點、時間、行為態樣),拼湊出那些受害人真實身分的機會。這都是裁判公開下要更細緻討論的嚴肅議題。

摘抄:針對數位暴力,倘若發現有被害人的私密性影像在某網站上得以存取,這時最快、最有效防止傷害繼續擴大的方式是停止解析網域,藉由停止解析網站網域名稱及其對應IP位址之服務,使國內使用者限制接取該網站,達到類似阻斷及屏蔽之效果,以保障相關權利。而目前司法實務也多半會同意以刑事訴訟中扣押的方式來處理,即便案件尚未進入刑事程序,行政機關也能依照行政作為先停止網域解析。不過乍看很有效的方式,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為這類情色網站多半只會消逝片刻,隨後便換一個網域重啟爐灶,顯得所謂的限制存取作為只是徒勞無功,這也是對於數位性暴力防制上最大的無奈之一。
另外在前面提到的「四法聯防」修法中,有賦予被害人保護命令及裁定被告停止羈押時的替代措施等新制度,關於私密性影像部分,則洋洋灑灑提到「禁止重製、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被害人之性影像」、「提出或交付被害人之性影像」、「移除或向網際網路平台提供者、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或網際網路接取服務提供者申請刪除已上傳之被害人之性影像」等要求,但實際上卻沒有辦法檢視被告有無確實落實這些要求,這也是面對性影像這類電磁紀錄特性上就是不斷複製再生的棘手難題。
司法制度與社會並不會脫鉤,司法的獨立性在於審判時撇除輿論或大眾的激情,只留下純粹就事實及證據解讀的評斷空間。私密性影像如果涉及兒少,常見義憤填膺的鄉民正義,但相對的,近來突然在對岸引起熱議的「南京阿紅事件」,本質上就是私密性影像的犯罪行為,卻因為情節與性別被不斷傳播,甚至有各種迷因(meme)跟哏圖製作,「來都來了」成為一個網路撲天蓋地的slogan。當然這案件不會是我國刑事司法程序要處理,只是不管是出於訕笑也好、獵奇心態也好,恐怕也該回頭正視數位性暴力的本質,這才是未來杜絕這類犯罪最好的防止手段,不給予一絲絲容忍,也不給予可以滋養這類犯罪網路環境的法治土壤。

图像 & 视频

雌性孟加拉虎,坎哈国家公园,印度

原文链接

雌性孟加拉虎,坎哈国家公园,印度

说明:你觉得自己能听到寂静吗?试着坐在印度心脏地带的坎哈国家公园的吉普车里,静静等待一只孟加拉虎现身。每年的国际老虎日都会引发人们对这种强大却濒危的大型猫科动物的关注。孟加拉虎不仅因其醒目的橙色皮毛和黑色条纹而闻名,更是顶级掠食者,对其所栖息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至关重要。通过控制鹿和野猪等猎物的数量,老虎帮助维护植被格局,并支撑其环境的整体生物多样性。
这种微妙的自然平衡正在坎哈国家公园上演。作为印度最古老的保护区之一,这里最早于1879年被划为保护林地,1955年被指定为国家公园。1973年,它又成为老虎保护项目下首批九个老虎保护区之一,这是一个旨在阻止老虎数量急剧下降的里程碑式项目。然而,尽管几十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老虎依然面临栖息地破碎化、偷猎以及与人类冲突等威胁。这也正是像坎哈这样的景观为何仍至关重要的原因:不仅为了老虎本身,也是为了森林以及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未来。

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

原文链接

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

说明:每年7月28日的世界自然保护日提醒我们,保护自然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一种必要的责任。今日图片所介绍的蒙古广袤草原正是这一理念的有力证明。这些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且保持相对完整的温带草原之一,绵延数百万英亩的开阔土地。它们不仅养育了大约20万游牧牧民家庭,也为蒙古黄羊、雪豹等珍稀物种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尽管这个纪念日并非由某个特定组织创立,但它的精神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全球自然保护领导机构的使命高度契合。自1948年以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一直致力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这一使命在蒙古的辽阔草原上得以传承,传统的蒙古包星罗棋布地点缀其间,仿佛已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这里,自然不仅仅是背景,更是家园。蒙古国的草原展示了当人类尊重并保护生态系统时,人与野生动物如何能够共同繁荣。

撞击孪小星

原文链接

撞击孪小星

说明:为何这次撞击如此奇怪?2022年,为开发拯救地球的技术,NASA故意让DART航天器撞击一颗小行星的卫星孪小星(Dimorphos)。人们希望这次碰撞能改变孪小星围绕其母小行星孪大星(Didymos)的轨道,从而证明类似的碰撞在理论上可以让地球免受其他具有潜在危险小行星的撞击。但最新分析显示,此次撞击产生的效果与预期存在差异——科学家正试图揭示原因。视频中展示的是由分离式LICIACube航天器搭载的LUKE相机拍摄的延时影像,记录了撞击后约250秒内孪小星碎片云扩散的过程,背景中可见未受撞击的孪大星。2026年,欧洲的"赫拉"任务将抵达该小行星系统,并释放三艘航天器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黑鳍梭鱼群,鲨鱼礁,拉斯穆罕默德国家公园,西奈半岛,埃及

原文链接

黑鳍梭鱼群,鲨鱼礁,拉斯穆罕默德国家公园,西奈半岛,埃及

说明:在埃及拉斯穆罕默德国家公园的鲨鱼礁,当你遇见一群黑鳍梭鱼时,就仿佛被一圈银色的漩涡所环绕。这些体型流畅、带有明显V形条纹的鱼类,几乎以完美的同步移动。它们缓慢而有序地盘旋,并非随意而为,而是进化出的行为策略,既可保障群体安全,也能在捕猎时占据优势。黑鳍梭鱼广泛分布于热带海域,从红海一直延伸至中太平洋。白天,它们在珊瑚礁附近紧密集结成群,黄昏时才会分散,追逐猎物。
拉斯穆罕默德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南端,这里不仅因壮观的鱼群而著称。作为埃及第一个海洋保护区,这片区域庇护着超过1,000种鱼类和200多种珊瑚。它被视为海洋生态复杂性的活档案库,即使是短暂掠过的一群梭鱼,也在无声地诉说着海洋深处更为丰富的生命故事。

黄昏时的红树林,瓦拉基里海滩,松巴岛,印度尼西亚

原文链接

黄昏时的红树林,瓦拉基里海滩,松巴岛,印度尼西亚

说明:当暮色降临印度尼西亚松巴岛的瓦拉基里海滩时,红树林的剪影宛如潮汐中的哨兵般矗立,既优雅又坚韧,充满生命力。今天是国际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日,让我们向这些在维系地球生命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非凡树木致以敬意。
红树林是大自然的海岸卫士。它们弯曲的根系可过滤盐分,使其能够在其他树木难以生长的咸水环境中茁壮成长,牢牢扎根于咸淡水交汇处,抵御潮汐与流沙的冲刷。红树林能有效防止海岸侵蚀,为沿海社区抵御风暴提供屏障,同时为无数海洋生物提供育幼场所。它们盘根错节的根系不仅稳固沉积物,还为幼鱼、螃蟹以及鸟类提供庇护。红树林的碳储存能力远超大多数森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盟友。然而,由于过度开发、污染以及海平面上升,红树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让我们以今天为新的起点,通过教育、修复和倡导,共同努力保护这一关键生态系统。因为,守护红树林,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

大加那利岛拉斯帕尔马斯色彩缤纷的房屋鸟瞰图,西班牙

原文链接

大加那利岛拉斯帕尔马斯色彩缤纷的房屋鸟瞰图,西班牙

说明:如果你渴望在这个夏天探索一片遥远的风景,不妨跟随我们的步伐,走进拉斯帕尔马斯。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是加那利群岛的两大首府之一,同时也是群岛中人口最多的城市。加那利群岛隶属于西班牙,位于大西洋之上,而拉斯帕尔马斯坐落于大加那利岛东北海岸,拥有超过38万居民,是该地区重要的港口及商业中心。从空中俯瞰,这座城市色彩斑斓的建筑为像圣胡安山这样的社区增添了鲜明的层次感,这里的房屋依山而建。拉斯帕尔马斯建于1478年,历史底蕴深厚,曾受到西班牙殖民、海上贸易与移民潮的多重影响。如今,它以典型的亚热带沙漠气候闻名,冬季平均气温约16摄氏度,夏季则在27摄氏度左右。同时,这里还拥有被誉为欧洲最佳城市海滩之一的拉斯坎特拉斯海滩。

圣布拉斯角上空的火流星

原文链接

圣布拉斯角上空的火流星

说明:你见过火流星吗?在天文学中,火流星是指异常明亮的流星——至少与金星差不多亮,甚至可能亮过满月。火流星非常罕见,如果你目睹过一次,或许会终身难忘。从物理角度看,火流星源自小行星或彗星的小型岩质碎块。它们高速划过地球大气层时,通常会留下一道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烟雾尾迹,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照片中的火流星事件不太可能伴随有陨石撞击地面——大部分岩石可能在碎裂成小块的过程中汽化了。摄影师上周在一处长着枯木的海滩拍摄到了这张照片,具体地点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布拉斯角。

栖息在树枝上的灰燕鵙家族

原文链接

栖息在树枝上的灰燕鵙家族

说明: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怂恿你爬上最高树的表兄,或者在家庭聚会上悄悄帮你多拿一块蛋糕的堂妹?今天,正是感激这些儿时玩伴的日子,表兄妹常常处于兄弟姐妹与朋友之间的独特位置,一起惹祸、分享彼此才懂的玩笑,总是在每次家庭聚会中如影随形。这样的情感纽带,也许会因时间与空间的拉远而变得稀疏,但却极少彻底消散。在自然界中,能够如此生动体现这种亲密联系的,正是今日图片中所展示的灰燕鵙。这种鸟类原产于南亚,具有显著的群居性。它们很少独自行动,常常集群栖息在光秃的树枝或电线等高处。从这些制高点,它们一跃而起,在空中灵巧飞行,优雅地捕食飞虫,展现出与生俱来的协调与默契。

二次爆发的超新星

原文链接

二次爆发的超新星

说明:超新星可能爆发两次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第一次爆发成为了第二次爆发的“引信”。这一“二次爆发”假说,已成为解释超新星遗迹SNR 0509-67.5成因的主流假说。在这个双星系统中,引力剥离了体积更大、密度更低的恒星的质量,并转移给其致密的白矮星伴星。最终,白矮星表层温度骤升至极限,引起第一次爆发,并产生了向内外两侧传播的激波。向内的激波抵达恒星核心区域,触发第二次爆发,这次便是完整的Ia型超新星爆发。近期针对超新星遗迹SNR 0509-67.5的观测,例如智利甚大望远镜拍摄的这张图像,显示其具有双重壳层结构,且这两个壳层的半径和物质成分均完美与 “二次爆发”假说的理论预测相契合。超新星遗迹SNR 0509-67.5还因两个未解之谜而闻名学界:这次耀眼的超新星爆发为何没有400年前的观测记载?以及,双星系统中为何完全观测不到伴星残骸的踪迹?

栖息在树枝上的灰燕鵙家族

原文链接

栖息在树枝上的灰燕鵙家族

说明:大暑是中国传统农历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象征着“暑气逼人”——一年中阳光最强烈、气温最热、湿度最高的时期。炎炎夏日来临,何不逃离尘嚣,前往新疆天山附近赛里木湖畔的绝美风景区呢?
赛里木湖宛如一颗蓝宝石,镶嵌在天山的脊梁上。在光影的舞动下,湖面呈现出层层变幻的蓝色——从晶莹剔透的青瓷色到深邃如墨的翡翠色,十二米深的湖底,每一粒鹅卵石都清晰可见。夏季(六月至八月)将这片高山天堂变成一处宁静的休憩之所,20°C的清风与淅淅沥沥的细雨交织在一起。这里,白雪皑皑的山峰直插碧空,高山草甸繁花似锦;天鹅在宝石般色泽的水面上优雅地滑行,游人可以乘船穿梭于晶莹剔透的湖面上,将山峦的倒影碎裂成星辰。

记一个晴朗有风的夏日午后

原文链接

记一个晴朗有风的夏日午后 记一个晴朗有风的夏日午后 记一个晴朗有风的夏日午后

梦里落花三百回

原文链接

梦里落花三百回 梦里落花三百回 梦里落花三百回

梦里落花三百回 梦里落花三百回

梦里落花三百回 梦里落花三百回

梦里落花三百回 梦里落花三百回 梦里落花三百回

梦里落花三百回 梦里落花三百回

月 摄影师Dominic Dähncke

原文链接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网站 & 资源

自制一个电子墨水显示屏

Thank Cover of this article by Patricia Bozan

本网站已正常运行
发表了146篇文章 · 总计1,553.37k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