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SF周刊」2025年第17期

「SF周刊」2025年第17期

文章

《常见副作用》:若能改变世界,你愿让人永生不死吗?

《常见副作用》是一部探讨“万能药”引发的社会、伦理困境的动画。故事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让人起死回生的蓝蘑菇,但同时也带来幻觉、社会不公等副作用。动画聚焦于人类对永生的渴望,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剧中人物在理想与现实、善与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间做出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第二季将继续探索神药普及后的社会影响,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思考。
文化 动画

摘抄:《常见副作用》是2023年度最佳动画剧集《拾荒者统治》团队的最新力作,制作方的关注点从外太空宇航探险,转向地球上的医疗救治。它为受困于医疗问题的人们,提供了理想情景:世上真的存在可以让人起死回生的万能药——有了它,人类再也不用为医疗问题所困,不需要花大额金钱去吃治不好病的假药,不会被无良医生治残治死,也不会交了医保却拿不到报销。人类看似从此告别疾病和身体创伤,永葆健康——但这样的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吗?

摘抄:由此,《常见副作用》把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巧妙引用到社会中,形成社会食物链,各方人物与利益团体既排斥又共存,形成彼此的“副作用”。能从神药普及中获益的锈带小镇居民,恰恰因为他们是美国社会的失意者,蓝蘑菇在受污染土地上更可能存活,锈带正是发达州排污的下游,因祸得福,成了神药培养基地,但也因此遭联邦政府轰炸。操纵药企排污的发达州精英Rick,也因诉讼和市场萎缩而面临失业危机,从而走上靠蓝蘑菇二次创业的道路。即使底层监狱犯人,也是社会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犯人虽不知神药存在,但在追逐自身利益过程中,实现了危急关头救马歇尔一命的“壮举”,意外帮马歇尔重返伟业,有自然界混沌理论(Chaos Theory)的意味。至于全剧看来最不靠谱的那位不务正业、只会戴VR打游戏的女主前男友,究竟是不是“毫无用处”,将在2026年的第二季中揭晓答案。

《地。—关于地球的运动—》中的哲理:一场求“知”的运动

《地。—关于地球的运动—》是一部探讨“知”的运动的漫画,围绕着信念、怀疑和知性展开。故事背景设定在15世纪,通过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议,展现了对真理的探求。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更迭,串联起对“知”的爱和传承,以及对人类好奇心和创造力的赞颂。漫画还融入了康德、维特根斯坦、罗蒂等哲学家的思想,探讨了语言、真理、信仰、怀疑等主题,鼓励读者保持批判性思考,不断反思。
文化 动画

摘抄:作为代表二十一世纪20年代日本漫画界的作品,《地。—关于地球的运动—》一经动画化便获得大量关注,而弥漫在本作各个角落的哲学立意也必将受到更为广大和深远的评价。乍看作品标题,或仅仅阅读其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之间争议的故事梗概,读者很容易将本作解读为一部关于信仰和科学的故事。然而,被直译作“地”的标题片假名“チ”,也有着相同读音的“知”和“血”的意思。看过本作的读者及观众必然会对这一用心的处理深以为然,从而将本作视作一个围绕着坚守和怀疑信念、关于“知性”的悬疑故事。

摘抄:谈到《地。—关于地球的运动—》的哲学,就不得不提“主人公不断更迭出场”这一故事构成。本作的主人公更迭,不像日漫《JOJO的奇妙冒险》中的乔斯达一族那样,依靠某种血缘或亲缘关系传承“替身”的特殊能力或战斗精神。在传承对于“知”的爱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最开始的休伯特,拉法尔,或是中盘的奥科吉、巴德尼、约兰达,还是到后半的杜拉卡、施密特,故事主人公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故事正是以人们对于“日心说”的感动作为纽带,将互不认识、处于不同时代的主人公们神奇地连接在了一起。毫无关系的主人公们由于某种偶然性,奇妙地连接在一起。这一故事构成也给本作带来了强大的说服力,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这不仅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更是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故事。

王安石书法、梁楷画作再现,上博书画展厅重新开放

上海博物馆古代书画常设展于6月28日重新开放,展出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梁楷《八高僧图卷》等珍品。 展览采用“常办常新、常展特办”的策展理念,每半年轮换一次展品。 本轮展出267件/组书画作品,一级品70件,包括《曹全碑》拓本、《吴兴清远图卷》等。 展览呈现了王安石、赵孟頫等名家作品,以及梁楷中期人物画的代表作。 展览还将展示海上书画馆的馆藏,涵盖不同时期的书法绘画作品。
文化 艺术 历史

吉美博物馆“中国唐”特展中的法国汉学往事

法国吉美博物馆举办“中国·唐”特展,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展品涵盖30余家机构的200余件文物,展现唐代文化。文章以法国汉学家沙畹的照片为切入点,探讨其汉学研究与唐文化的关系。展览中,昭陵六骏照片反映了文物流失历史。沙畹的《华北考古记》为西方研究中国北方石窟艺术奠定基础,其照片记录了龙门石窟、景教碑等文物在百年前的原貌。展览图录由北山堂基金会赞助出版,分为“唐世界”和“长安”两部分。
文化 艺术 历史

回音|《萱晖堂书画录》与程琦的书画收藏

程琦是近现代著名书画收藏家,其藏品丰富,《萱晖堂书画录》是研究其收藏的重要资料。文章回应了关于《萱晖堂书画录》及程琦收藏的几个问题,例如“萱晖堂”得名是为了纪念其母,而非源于藏品。程琦的收藏涵盖唐代至清晚期的书画,其中不乏珍品,如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 他对书画的尊重超越了商业利益,精通旧学,其藏品现多流入拍卖市场。 程琦与盛宣怀家族关系密切,晚年藏品被林百里整体收购。 如今,《萱晖堂书画录》已成为书画收藏拍卖的参考依据。
文化 艺术 历史

史前玉龙赫赫列阵,上海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讲述“何以中国”

上海博物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展出310件/组红山文化文物,聚焦玉龙等玉礼器、彩陶、石雕神人像。展览汇集百年考古成果及最新发现,超过四分之一展品首次展出。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6500年,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孕育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展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以玉龙为核心线索,展示中华龙文化起源。展览包含16件玉龙,其中“C”形玉龙为故宫博物院藏品,另有玦形龙、石雕龙等。展览呈现了红山文化发达的崇玉传统,探索红山文化信仰、礼制与早期文明。
文化 艺术 历史

姬广绪|技术系统的在地性重构:从东京通勤梦魇到中国县域骑手的生存智慧

《通勤梦魇》揭示了东京地铁技术系统通过“不确定性边际”维持超负荷运转,吞噬个体体验。大湾区县域骑手则在平台经济的算法缝隙中,通过“在地性”智慧,利用县域空间、地方性知识、弹性工时等,构建了“本土现代性”。他们主动适应系统,而非被动承受,重塑了技术与在地性的关系,创造了兼具流动与归属的生存策略。
技术 社会 文化

《通勤梦魇:东京地铁与机器的人类学》,迈克尔·菲什著,孟超、桑元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384页,69.00元

来奥赛上海大展,在名画里找猫

上海浦东美术馆正在展出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珍品,包括纳比派画家皮埃尔·博纳尔的《白猫》。 博纳尔受浮世绘影响,将猫融入温馨的家庭场景,它们象征着家的温暖和画家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 展览呈现了多幅以猫为主题的作品,展示了博纳尔对色彩、光线以及东方美学的独特理解,他的猫带有个人风格,传递慵懒而诗意的温暖。
文化 艺术 历史

图像 & 视频

沃尔夫溪陨石坑, 澳大利亚

原文链接

沃尔夫溪陨石坑, 澳大利亚

说明:地球表面每一道因陨石撞击而留下的伤痕,都讲述着一个关于宇宙的故事,从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到遍布全球却鲜为人知的陨石坑。小行星日正是为了提醒人类关注这些来自太空的访客,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该纪念日设立于2015年,受到联合国支持,以纪念1908年6月30日发生在西伯利亚通古斯河附近的通古斯大爆炸。这场爆炸摧毁了超过800平方英里的森林,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至15兆吨TNT炸药。自那以后,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陨石坑、加拿大魁北克的马尼库阿甘陨石坑等地,深入探索了天体撞击对地球的影响。
如今日图片所示,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沃尔夫溪陨石坑,由一颗估计重达14000多吨的陨石撞击地面而形成。该陨石坑直径约为2,871英尺,坐落于偏远的沃尔夫溪陨石坑国家公园之中。园区内平坦的沙漠草原与干旱平原衬托出陨石坑边缘的醒目轮廓。如今,游客可沿着陨石坑边缘徒步,亲身体验这一宇宙撞击留下的印记,同时了解它在科学研究和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Pulau Ay蓝色泻湖, 班达群岛, 印度尼西亚

原文链接

Pulau Ay蓝色泻湖, 班达群岛, 印度尼西亚

说明:每年6月29日是“国际热带日”,旨在引导人们关注紧贴赤道的热带地区,这些地区全年阳光充足,却也在气候变化议题中尤为脆弱。热带带位于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涵盖亚洲、非洲、大洋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全球近40%的人口生活于此,这里同时孕育了全球约80%的生物多样性。不仅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多元,这些地区也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背景;然而它们也面临着气温上升、森林砍伐和快速城市化等挑战。
若你想了解一段“热”力十足的热带故事,不妨关注位于印度尼西亚班达群岛中的艾岛。如今日图片所示,肉豆蔻曾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香料之一,而艾岛在全球肉豆蔻贸易中曾发挥关键作用。它曾引发全球列强之间的竞争与血腥的海上冲突,深刻影响了现代地缘政治格局。如今,艾岛的珊瑚礁依旧绚丽,豆蔻香仍扑鼻,历史则沉睡在苔藓覆满的古堡中。游客可在珊瑚花园中浮潜,在香料园中漫步,或在阳光下与当地人一同晾晒肉豆蔻外皮。因此,今天的意义不仅在于庆祝,更在于反思、学习与付诸行动。

曼海姆水塔, 德国

原文链接

曼海姆水塔, 德国

说明:位于曼海姆市中心的这座水塔,正是今日图像中所展示的主体。它不仅仅是一座功能性建筑,更是曼海姆的文化象征。该塔由著名建筑师古斯塔夫·哈姆胡伯设计,他后来还参与了柏林国会大厦的建设。水塔建于1886至1889年之间,高达60米,最初作为城市饮用水的蓄水塔,储水容量可达200万升。如今,它不仅是一处旅游打卡地,也常用作文化活动与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象征着曼海姆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拥抱现代化的城市精神。
然而,曼海姆的城市魅力远不止于此。这座城市因其独特的棋盘式街道布局而被誉为“方块城市”,并以创新精神著称。历史上,卡尔·本茨的第一辆汽车正是在曼海姆的街道上行驶,而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也诞生于此。此外,曼海姆还是德国知名音乐团体“曼海姆之子”的发源地,为本地文化增添了独特韵律。探索曼海姆,便是走进一座将历史遗产与现代都市活力完美融合的城市典范。

Knuthöjdsmossen自然保护区, 海勒福什市, 瑞典

原文链接

Knuthöjdsmossen自然保护区, 海勒福什市, 瑞典

说明:位于曼海姆市中心的这座水塔,正是今日图像中所展示的主体。它不仅仅是一座功能性建筑,更是曼海姆的文化象征。该塔由著名建筑师古斯塔夫·哈姆胡伯设计,他后来还参与了柏林国会大厦的建设。水塔建于1886至1889年之间,高达60米,最初作为城市饮用水的蓄水塔,储水容量可达200万升。如今,它不仅是一处旅游打卡地,也常用作文化活动与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象征着曼海姆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拥抱现代化的城市精神。
然而,曼海姆的城市魅力远不止于此。这座城市因其独特的棋盘式街道布局而被誉为“方块城市”,并以创新精神著称。历史上,卡尔·本茨的第一辆汽车正是在曼海姆的街道上行驶,而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也诞生于此。此外,曼海姆还是德国知名音乐团体“曼海姆之子”的发源地,为本地文化增添了独特韵律。探索曼海姆,便是走进一座将历史遗产与现代都市活力完美融合的城市典范。

马头岩上空的银河, 新南威尔士州, 澳大利亚

原文链接

马头岩上空的银河, 新南威尔士州, 澳大利亚

说明:人们常说:“你可以牵马到水边,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然,马头岩除外。这块岩石屹立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伯马吉附近的蓝宝石海岸。如今日图片所示,这块古老的岩石宛如大自然亲手雕刻的一匹神话中的骏马,永远在低头畅饮海水。据估计,马头岩已有5亿年历史,其酷似一匹弯颈饮水的马,这正是风蚀与海浪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该地区最古老且最具象征意义的地质地标之一,马头岩全年吸引着徒步旅行者、摄影师与自然爱好者前来观赏。最佳观景点位于骆驼岩与穆鲁纳角之间的高地步道,而更富冒险精神的访客则可在退潮时,从骆驼岩冲浪海滩绕行至此。
伯马吉位于悉尼以南约240英里处,坐落于古拉加山(又称单峰骆驼山)脚下。古拉加山是澳大利亚原住民尤因族的圣山,被尊称为“母亲山”。这一地区还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包括骆驼岩、瓦拉加湖、伯马吉蓝池以及含羞草岩国家公园。此外,这里也是野生动物栖息和迁徙的重要区域,探索海岸线时,不妨留心观察正在迁徙的鲸鱼、嬉戏的海豚与翱翔的海鹰。

格拉斯顿伯里托尔上的圣迈克尔塔, 格拉斯顿伯里, 萨默塞特郡, 英格兰

原文链接

格拉斯顿伯里托尔上的圣迈克尔塔, 格拉斯顿伯里, 萨默塞特郡, 英格兰

说明:当阳光洒落在英格兰萨默塞特郡起伏的山丘上,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便随之揭幕。这一音乐盛会最初的门票仅为1英镑,如今已发展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之一,每年吸引超过20万人参与。音乐节深植于嬉皮文化、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运动与自由音乐节的理念之中,这些价值观正是其诞生的基石。从大卫·鲍伊和艾尔顿·约翰,到金属乐队和比莉·艾利什,这个舞台承载了无数定义时代的经典演出。今年的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从今天开始,持续至6月29日,主打阵容包括The 1975、尼尔·杨与奥利维亚·罗德里戈等。俯瞰整个音乐节现场的,是如今日图片所示的格拉斯顿伯里托尔山丘。山顶耸立着14世纪的圣迈克尔教堂塔楼。托尔山被视为传说中亚瑟王的阿瓦隆王国所在地,并与古老的精神传统息息相关,成为历史与神话交汇之地。
如今,随着沃西农场大门开启,音乐回荡在广阔的田野之间,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将再次展现其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将泥泞、旋律与奇迹融为一体,开启一段令人难忘的音乐冒险之旅。

鲁宾天文台首拍——人马座星空画卷

原文链接

鲁宾天文台首拍——人马座星空画卷

说明:这幅星际景观覆盖了人马座及银河系中心方向的拥挤星场,跨度超过4度。作为薇拉·鲁宾天文台发布的首批影像之一,图中明亮的星云与星团包含多个著名的巡天目标:M8与M20。M8是一个跨度超百光年的庞大恒星形成区,亦被称为礁湖星云。这团距离约4,000光年的星云中孕育着大量的年轻大质量恒星,其强烈的辐射与恒星风不断为星云动荡的深处注入能量。M20俗称三叶星云,星际尘埃带将其分割为三瓣,发光的气体氢赋予其标志性的红色主调,而星云中对比鲜明的蓝色区域则源自尘埃反射的星光。鲁宾天文台通过5月1日至4日四个夜晚的观测,完成了这片三叶-礁湖天区的全部数据采集。这张壮丽的人马座星空影像的分辨率高达84,000×51,500像素。

精致拱门, 拱门国家公园, 犹他州, 美国

原文链接

精致拱门, 拱门国家公园, 犹他州, 美国

说明:这片景观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大自然历经漫长岁月的雕琢之作。你在美国犹他州拱门国家公园所见的一切,是3亿多年间地壳抬升、风化与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天然拱门最初由古海洋遗留下的盐层构成,在时间推移中,砂岩层开裂、位移并不断风化,最终形成了超过2000座天然拱门。这些地貌主要由恩特拉达砂岩与纳瓦霍砂岩构成。该地区于1929年被认定为国家纪念地,并于1971年正式升格为国家公园。
其中最著名的拱门,便是今日图像所展示的精致拱门。它是美国西南部最具代表性的天然拱门之一。早期曾被称为“马裤”或“盐溪拱门”,直到1930年代,一次科学考察团队将其描述为“外观精致”,从而得名“精致拱门”。如今,精致拱门已成为犹他州的非官方象征,频繁出现在该州车牌、广告宣传,甚至印在1996年为纪念犹他建州百年而发行的美国邮票上。前往精致拱门需完成一段中等难度的徒步路线,途中需攀登光滑岩面,贴近悬崖边缘前行。无论你是地质爱好者,还是寻求壮丽自然景观的旅行者,这座拱门都将为你带来难以忘怀的震撼体验。

德累斯顿易北河谷, 德国

原文链接

德累斯顿易北河谷, 德国

说明:柏林充满活力,慕尼黑以啤酒闻名,那么德累斯顿则诉说着历史与重生的故事。这座位于德国萨克森州的城市,曾被誉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然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市几乎被彻底摧毁。自那以后,它经历了浴火重生,如今成为一座融合现代艺术博物馆、巴洛克建筑与河畔风光的文化城市。德累斯顿最古老的建筑群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与新城区两大区域。周边街区最初由萨克森王室在18世纪至19世纪间规划,并以历代君主命名,例如腓特烈城和阿尔贝特城。
在老城区,可以漫步于宏伟的茨温格宫,这座宏伟的宫殿建筑群能一窥皇室历史,或前往森珀歌剧院,欣赏一场融合建筑艺术与歌剧表演的演出。对于艺术和历史爱好者而言,老大师画廊与绿色穹顶博物馆是不容错过的文化地标。而新城区则更具现代气息,街头艺术、独立设计店和精酿啤酒馆遍布其间,展现出城市的新活力。贯穿整座城市的是全长约724英里的易北河,它宽阔平缓,静静流淌,诉说着这座城市坚韧不屈的历史与重生之路。

亚马逊雨林,厄瓜多尔

原文链接

亚马逊雨林,厄瓜多尔

说明:“世界雨林日”不仅是日历上的一个纪念日,更是一项行动号召。该节日由非营利环保组织“雨林伙伴关系”于2017年设立,旨在提升公众对雨林重要性的认识,并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工作。在美国,人们通过社区植树、学校项目以及社交媒体活动参与纪念,宣传雨林保护的成功案例。许多植物园会举办特别展览,而环保组织则发起筹款挑战,以支持实地保护项目。
厄瓜多尔的亚马逊雨林是这片生态系统中最引人注目的区域之一。虽然面积不及巴西境内的雨林广阔,但它被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栖息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群,包括美洲虎、金刚鹦鹉、黑凯门鳄、电鳗以及众多尚未被科学命名的药用植物种类。这片雨林也是多个原住民群体的传统居住地,其中包括一些尚未与外界建立联系的部落,其领地依法受到保护。然而,这些社区的生活方式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尤其来自石油开采等工业活动的影响。“世界雨林日”提醒我们:保护雨林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通过个人选择与集体行动,从减少纸张使用到支持可持续产品,公众的努力可以在厄瓜多尔的亚马逊雨林,乃至更广阔的热带雨林地区,产生实质影响。

人体&自然 摄影师Natalie Karpushenko艺术作品

原文链接

人体&自然 人体&自然

人体&自然 人体&自然 人体&自然

人体&自然 人体&自然

猫的观察视角 | akbar mehrinezhad镜头里街头的猫

原文链接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猫的观察视角

网站 & 资源

ScanNerd

vRain

vYinn

vYinn
中文古籍印章製作工具。
https://github.com/shanleiguang/vYinn

Thank Cover of this article by Reinaldo Simoes

本网站已正常运行
发表了143篇文章 · 总计1,463.45k字